翻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第1题:
第2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下一句是?
第3题:
古代文学的主题有女子怀春,还有()。
第4题:
柳宗元诗风清峭,独具一格。下面哪句是柳宗元诗()
第5题: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第6题: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以下问题。师:我注意到一个问题,不管是诗篇中还是你们的写作中,都非常喜欢用"秋"来表达伤感,为什么呢?(学生讨论)生:因为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叶子枯黄,街上人越来越少……师:还有吗?(学生苦思冥想)师:看大屏幕,读读,找找共同点,看能否得到提示?(出示资料: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生:悲凉、忧郁、痛苦、忧愁……师:呵呵,这可真是一首伤秋悲秋之极作,那么诗人为什么这么伤秋悲秋呢?诗人又是怎么来刻画这种极致的悲伤的呢?(学生思考)师(提示):仔细读诗歌。生(顿悟):通过意象,因为诗人……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有关马致远生平及后人评析《天净沙.秋思》的相关材料),请语文课代表为大家读一读。(生读)师: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欣慰也很感动,在此老师送给同学们我很喜欢的两句遇秋不悲,逢冬不伤的话,让我们以此共勉(大屏幕显示):(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2)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以上有关文本《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几次用到了多媒体?找出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点评。如果把第二次的教学媒体用在教学开始是否恰当?为什么?
第7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这一诗句表明()
第8题: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这样那样的差别
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不可捉摸的
规律是客观的,一年四季的更替是不可抗拒的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第9题:
第10题:
人的认识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相之分
人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第11题:
男子伤春
少女悲秋
男子悲秋
老人忆古
第12题:
第13题:
古人以()为酒命名
第14题: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下一句是什么?
第15题:
古训有之:“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下列诗句与之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①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第16题:
翻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17题:
刘禹锡《秋词》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最后两句应该是什么?()
第18题:
下列与天文无关的语句是()。
第19题: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第20题: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21题: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22题:
第23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