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质量概念的演变。
第1题:
试述历史上台湾地名的演变?
“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始称“夷”,隋、唐、宋、元时称“琉求”、“琉球”、“留仇”、“流虬”、“岛夷”等。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清代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自是台湾逐渐成为全岛的名称。
第2题:
试述美国《中立法》的演变。
《中立法》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年,在意大利发动侵略阿比西尼亚的战争的前夕,美国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派利用美国人民不愿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于8月31日通过第1个中立法,规定:
“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应将此事宣布,事后凡由美国或其他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转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1936年2月,国会对“中立法”作了补充。规定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并授给总统在这一权力上的裁断权。“中立法”的规定,实际上把美国基本的对外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它要求政府在推行对外政策的时候,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1937年4月29日,国会通过第3个中立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往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款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
1941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第3题:
试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和评价内容。
第4题:
质量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取决于()的发展程度。
第5题:
试述质量的概念与属性。
第6题:
试述采购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第7题:
试述同步的概念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试述中山装的演变。
1、最早的中山装,领口成关闭的八字形,前门禁七粒扣,后背有中缝,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2、1949年前后,中山装的革命象征意义突出。出席政府组织的会议或与工人谈判,一律换上中山装。
3、60年代初是中山装真正普及的年代,中山装款式上出现了两种,一种是传统式的单止口切线,另一种是青年式的双止口切线。
4、60年代中后期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那时军便装的造型与中山装很接近,区别在于,中山装是明贴袋,而军便装是开袋;中山装造型方正,军便装则大幅收腰,以适应军装系武装带的特殊要求。
5、80年代中山装淡出男装舞台,随着人们对动乱年代的反思,以及海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人性化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年龄、不分场合地千人一衣的着装方式自然而然地开始淘汰。特别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穿茄克公开亮相,茄克成了中山装在便服领域的取代者。这一时期,造成对中山装重大冲击的还有西服热。
6、90年代中山装似乎销声匿迹,在生活中淡出,却又演变成一种新的时尚在舞台上卷土重来。一批明星们身着中山装走上舞台,以现代人的审美观重新演绎独特的时尚。中山装开始了新的纪元。
第12题:
第13题:
试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14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第15题:
试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第16题:
试述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核心内涵。
第17题:
试述著作权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技术;
经济;
社会;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