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第1题: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第2题: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第3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寿”“孽”“天”“致”“性”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4题:
翻译: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5题: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明句中主语、宾语的省略现象。
第6题:
齐候陈诸侯之师,V与屈完乘而观之。(《左传·僖公四年》)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虢
是
虢是
何
第11题: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第12题:
第13题:
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
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
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第14题: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请问这个典故讲的是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
第15题:
翻译: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故。
第16题:
翻译: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第17题:
翻译: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第18题:
不是不可以吧
恐怕不可以吧
难道不可以吗
不是不可以吗
第19题:
第20题: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我二十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