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题目

论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考题
更多“论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2题:

    试论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3题:

    道德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柯尔伯格


    D

  • 第4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 第5题: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提出。

    • A、詹姆斯
    • B、柯尔伯格
    • C、谢弗尔森
    • D、马什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简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3.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7.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 第7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包括那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1)服从和惩罚定向
    2)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
    3)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
    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
    5)契约——尊重法律定向
    6)良心或原则定向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应用认知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两性行为并成为系统观点的,当首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或柯尔堡)。
    2.他将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柯尔伯格研究了性别认同问题,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
    3.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4)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①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②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③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④“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⑤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
    ⑥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⑦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⑧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固。
    ⑨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从(  )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A

    杜威

    B

    皮亚杰

    C

    布鲁纳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①前习俗水平:分为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阶段2——发展了交互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②习俗水平:分为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的规则;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③后习俗水平:分为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的理论。

    正确答案: ①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②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③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批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发展阶段真实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的实验依据不足,因为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A

    柯尔伯格

    B

    杜威

    C

    涂尔干

    D

    马卡连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提出。
    A

    詹姆斯

    B

    柯尔伯格

    C

    谢弗尔森

    D

    马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具体内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该理论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的过程;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的条件;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个体的道德发展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向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
    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问题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
    (3)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三种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以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阶段儿童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能取得成功,获得奖赏,满足相互间的需要,其行为就是好的。它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②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获得别人的赞赏。所以,他们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主要根据是看是否被人们赞许。
    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时儿童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③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这一水平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这个阶段的道德判断特别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即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同时,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们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显得更为重要。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就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而言,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 第14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15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 A、柯尔伯格
    • B、杜威
    • C、涂尔干
    • D、马卡连柯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 第17题:

    简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的理论。


    正确答案: ①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②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③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批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发展阶段真实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的实验依据不足,因为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法。

  • 第18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包括哪六个阶段?


    正确答案:1)服从和惩罚定向
    2)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
    3)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
    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
    5)契约——尊重法律定向
    6)良心或原则定向

  • 第19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 B、柯尔伯格
    • C、班杜拉
    • D、杜威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这是因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归根到底是由自己的道德观念支配的,于是从逻辑上说有了成熟的道德观念就有了成熟的道德行为。
    (2)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4)柯尔伯格的研究更容易使我们像这样的问题,即假如一名(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那么如何使他们再上升到那一阶段?于是就有一种“小组道德讨论”的具体教学法。其基本模式是:有一组学生,其间的个人道德认知水平有差异,他们讨论一个有两难性质的道德问题;大家有秩序地、有礼节地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作为引导人参与,负责即时地挑出有意味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向全班交流;教师负责最后归纳学生提出的观点有几种指出哪些观点发生了改变,那些还相持不下。这样的小组道德讨论完全可以利用班会课、少先队会议而经常地举行,讨论的题目可以来自人为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也可以来自实际事件,特别是采用当前学生里发生的真实事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3.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7.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