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清末,督抚下于咨议局的公文,用()
A札子
B札付
C札
D答
第2题:
宋朝,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札子,称为“()”;各路帅司所下的札子,称为“()”。
御札;帅札
略
第3题:
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称为()。
A堂札子
B中书札子
C省札
D札
第4题:
简述札子、札付、札的相互关系。
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札,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
略
第5题:
札子
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略
第6题: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
第7题:
第8题:
敕
宣
申状
札子
第9题:
第10题:
唐
宋
明
清
第11题:
堂札子
中书札子
省札
札付
第12题:
第13题:
札予,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文种。
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札付
略
第14题:
试析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与“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
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
(1)札的本意,是小块的竹木书写载体材料。
(2)至迟在南北朝,将写于小简的文书直接称为“札”。
(3)宋朝,才发展为以“札子”为名的公文。
“札子”成为文种名称的过程:“札子奏”本属上奏文种之名。宋初政事堂沿用唐代宰相颁下的判事公文堂帖,后来改称“堂札子”。这一变革的实质:袭札子之名,承堂帖之实。由于“堂札子”名称为三字格,称谓不便。故时人又称之为“省札”、“中书札子”、“札子”。
略
第15题:
什么是奏札?奏札的使用有什么限制?
奏札是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
宋代奏札限于由百官上殿奏事,或两制以上官员不定期地向皇帝有所奏陈。
略
第16题:
什么叫札子?札子的演变过程如何?
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
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札子奏”本为上奏文种之名。宋代的堂札子,表面上承袭札子之名,而实质上是堂帖的变种。堂贴,本为唐代宰相颁下的判事公文。宋初沿用堂帖,不久废除,而改称堂札子。“堂札子”为三字格,称谓不便。时人因称为“省札”、“中书札子”、“札子”。其格式,多在正文结束后,由宰相押字,再由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宋代作为下行文种的札子,起先仅限于中央军、政衙署使用,后来运用范围有所扩大,如:各路帅司对所属指挥,也用札子。札子的结语,称“札付某某”。其中,札为文种,付是动作,某某为收文者。由于札子的这一特定结语,演变至元、明,文种名称遂改谓“札付”。
略
第17题:
商朝的微子与吴国的季札都是宁肯国家灭亡也不越礼继承王位的典型人物。
第18题:
第19题:
札子
札付
札
答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胡床
垂坐
席地而坐
胡坐
第22题:
堂札子
中书札子
省札
札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