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引起淡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引起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引起艾滋病的病原是

    A、CMV

    B、EBV

    C、HBV

    D、HIV

    E、HPV


    参考答案:D

  • 第2题:

    引起艾滋病的病原是

    A.EBV
    B.CMV
    C.HBV
    D.HPV
    E.HIV

    答案:E
    解析:

  • 第3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生活史。


    正确答案: A.营养体时期:幼体钻进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后,在上皮组织之间不停地来回转动,吸收寄主地营养而生长,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逐渐把身体包围在病灶里,形成一个白色的囊泡,虫体在囊泡中不断成长为成虫,并进行几次分裂繁殖,囊泡里成长的成虫,受自己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刺激而冲出囊泡,在水里只有游动相当长的时间后即可静止下来停在池边,草丛或者其他物体上面,然后虫体本身分泌一层胶状膜包围着身体形成胞囊。
    B.胞囊期:胞囊圆形或者椭圆形,白色透明,胞囊内虫体胞口消失,大核变为圆形或者卵形,虫体在囊内不断的转动,在胞囊形成2~3小时后,虫体中部出现分裂沟,开始分裂,一般需要9~10次,结果在胞囊内,形成数百个或者近千个纤毛幼虫,胞囊里的虫体在第一次分裂到32个虫体时候,一般都是均等分裂,以后胞囊中形成往往形成2~3团大小不一致的纤毛幼虫,出了胞囊的幼虫,很快侵染鱼体进入体表的上皮层,或者鳃组织间,刺激鱼体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的小囊泡,不断生长发育为成虫。

  • 第4题:

    引起淡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引起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


    正确答案:小瓜虫、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 第5题:

    病鱼具白点症状,死后2~3h观察其发病部分,没有白点的病是()。

    • A、白皮病
    • B、打粉病
    • C、微孢子虫病
    • D、小瓜虫病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预防方法。


    正确答案: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清除池子中的带虫鱼类。

  • 第7题:

    单选题
    引起艾滋病的病原是()
    A

    CMV

    B

    EBV

    C

    HBV

    D

    HIV

    E

    HPV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根据海水鱼皮肤、鳃和眼上出现大量白点,白点为大小基本相等的球形,病鱼在水面上漫游等症状,可初步诊断该病为(  )。
    A

    粘孢子虫病

    B

    诺卡菌病

    C

    分支杆菌病

    D

    刺激隐核虫病


    正确答案: D
    解析:
    D项,海水鱼类皮肤和鳃上出现小白点、病鱼不食和在水面漫游等症状即可初步诊断是刺激隐核虫病。

  • 第9题:

    单选题
    又称“白点病”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B项,小瓜虫病以病鱼体表或鳃出现小白点为特征,所以称“白点病”。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生活史。

    正确答案: A.营养体时期:幼体钻进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后,在上皮组织之间不停地来回转动,吸收寄主地营养而生长,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逐渐把身体包围在病灶里,形成一个白色的囊泡,虫体在囊泡中不断成长为成虫,并进行几次分裂繁殖,囊泡里成长的成虫,受自己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刺激而冲出囊泡,在水里只有游动相当长的时间后即可静止下来停在池边,草丛或者其他物体上面,然后虫体本身分泌一层胶状膜包围着身体形成胞囊。
    B.胞囊期:胞囊圆形或者椭圆形,白色透明,胞囊内虫体胞口消失,大核变为圆形或者卵形,虫体在囊内不断的转动,在胞囊形成2~3小时后,虫体中部出现分裂沟,开始分裂,一般需要9~10次,结果在胞囊内,形成数百个或者近千个纤毛幼虫,胞囊里的虫体在第一次分裂到32个虫体时候,一般都是均等分裂,以后胞囊中形成往往形成2~3团大小不一致的纤毛幼虫,出了胞囊的幼虫,很快侵染鱼体进入体表的上皮层,或者鳃组织间,刺激鱼体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的小囊泡,不断生长发育为成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病鱼具白点症状,死后2~3h观察其发病部分仍有白点的病是()。
    A

    白皮病

    B

    打粉病

    C

    微孢子虫病

    D

    小瓜虫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引起本病的病原是A.汉坦病毒B.伤寒杆菌C.肝炎病毒D.钩端螺旋体SX

    引起本病的病原是

    A.汉坦病毒

    B.伤寒杆菌

    C.肝炎病毒

    D.钩端螺旋体

    E.痢疾杆菌


    正确答案:D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

  • 第13题:

    引起人类艾滋病的病原是

    A.HIV
    B.HBV
    C.CMV
    D.HPV
    E.HTLV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正确答案: 地理分布,甚为广泛,我国各地养殖场都有分布
    流行季节: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水温低于10℃和上升到26~28℃时候发育停止,28℃以上幼虫死亡,所以这种病的流行季节比较明显,一般3~5月最为流行,6~7月病情大大减少,8~10月又是流行季节,11~12月除了在小面积水体,特别是在室内水族缸条件下会发生此病外,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危害,此病的危害性比较大,不论鱼的大小和种类均能引起鱼的死亡。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生这种病,并引起大量死亡,在水族缸或者小池子饲养的观赏鱼如金鱼,因为这种病而大量死亡的现象颇为常见。
    传播:小瓜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寄主,靠胞囊以及幼虫直接传播

  • 第15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小瓜虫属的一种多子小瓜虫
    它是一种身体较大的纤毛虫,在生活史中明显地分为幼虫期,成虫期,包囊期。幼虫期:幼虫身体如扁的鞋底状,前端尖,后端圆,中部有一些凹陷,最前端有一个锥形的突起成为“钻孔器”,身体后端有一更粗长的尾毛;内部构造:在身体的前半部分,有一个大的伸缩泡,有一个大核,圆形或者卵形,小核球形,位置不固定,全身长着长短一致的纤毛;随着幼虫的发育,身体逐渐变圆,成为成虫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成虫期:
    成虫是球形或者近似球形,长0.3~0.8mm,宽0.35~0.5mm,是大型的原虫,虫体分布短小均匀的纤毛,接近前端的腹面有一个胞口,成6字形。围口纤毛以逆时针的方向,向胞口内部旋入,直达胞咽;体中部有一个大核,呈香肠状或者马蹄状,小核球形。成虫期小核等贴在大核上,一般不容易辨认,细胞质中有很多小的伸缩泡以及大量食物粒。
    多子小瓜虫身体柔软可塑,当它钻入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的时候,往往随空隙而把身体延长或者变成不规则形,游动时候,幼虫比成虫活泼,成虫在水里一般是横缓慢的转动前进。

  • 第16题:

    引起苗木侵染性猝倒病的病原是()。

    • A、丝核菌
    • B、腐霉病
    • C、镰刀菌
    • D、锈病

    正确答案:A,B,C

  • 第17题:

    填空题
    引起淡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引起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

    正确答案: 小瓜虫、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流行情况和危害。

    正确答案: 地理分布,甚为广泛,我国各地养殖场都有分布
    流行季节: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水温低于10℃和上升到26~28℃时候发育停止,28℃以上幼虫死亡,所以这种病的流行季节比较明显,一般3~5月最为流行,6~7月病情大大减少,8~10月又是流行季节,11~12月除了在小面积水体,特别是在室内水族缸条件下会发生此病外,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危害,此病的危害性比较大,不论鱼的大小和种类均能引起鱼的死亡。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生这种病,并引起大量死亡,在水族缸或者小池子饲养的观赏鱼如金鱼,因为这种病而大量死亡的现象颇为常见。
    传播:小瓜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寄主,靠胞囊以及幼虫直接传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淡水鱼类中常见的白点病是鱼体寄生了(  )。
    A

    黏孢子虫

    B

    小瓜虫

    C

    指环虫

    D

    刺激隐核虫


    正确答案: D
    解析:
    B项,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引起鱼的白点病。

  • 第20题:

    填空题
    写出下列疾病的病原,结核病的病原是()、AI的病原是()、猪水肿病的病原是()。

    正确答案: 结核分枝杆菌,A型流感病毒,大肠杆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小瓜虫属的一种多子小瓜虫
    它是一种身体较大的纤毛虫,在生活史中明显地分为幼虫期,成虫期,包囊期。幼虫期:幼虫身体如扁的鞋底状,前端尖,后端圆,中部有一些凹陷,最前端有一个锥形的突起成为“钻孔器”,身体后端有一更粗长的尾毛;内部构造:在身体的前半部分,有一个大的伸缩泡,有一个大核,圆形或者卵形,小核球形,位置不固定,全身长着长短一致的纤毛;随着幼虫的发育,身体逐渐变圆,成为成虫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成虫期:
    成虫是球形或者近似球形,长0.3~0.8mm,宽0.35~0.5mm,是大型的原虫,虫体分布短小均匀的纤毛,接近前端的腹面有一个胞口,成6字形。围口纤毛以逆时针的方向,向胞口内部旋入,直达胞咽;体中部有一个大核,呈香肠状或者马蹄状,小核球形。成虫期小核等贴在大核上,一般不容易辨认,细胞质中有很多小的伸缩泡以及大量食物粒。
    多子小瓜虫身体柔软可塑,当它钻入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的时候,往往随空隙而把身体延长或者变成不规则形,游动时候,幼虫比成虫活泼,成虫在水里一般是横缓慢的转动前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瓣体虫病又称(  )。
    A

    黑鳃病

    B

    白点病

    C

    褐斑病

    D

    白斑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患瓣体虫病的病鱼体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白斑(白点),严重时白斑扩大成一片,所以又称白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