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①敌人营垒变化: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和混战更加激烈;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出现新的变化。
②社会矛盾变化: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解决了,而与国民党新军阀的矛盾激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
③革命形势的变化: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革命形势重新高涨,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遭到惨重损失。红军长征胜利后,逐渐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势力又重新上升。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次矛盾变化、表现、趋势及影响:
①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各种矛盾:
a.国民党新军阀与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国民党内部派别斗争。如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蒋桂战争、中原大战。
b.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围剿”红军,妄图消灭革命力量。
c.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之间的斗争。中共“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控制党中央,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
e.国民党内抗日将领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矛盾。福建人民政府建立、西安事变。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由国共对峙和内战(或阶级矛盾)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
③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各种矛盾。
a.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
b.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开辟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
c.对日本侵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d.团结抗日将领,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④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更多“1927年~1937年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参考答案:√

  • 第2题: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

    A.不同阶级之间力量对比关系

    B.不同阶层之间力量对比关系

    C.不同派别之间力量对比关系

    D.不同集团之间力量对比关系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各种(  )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A.阶级力量
    B.政治力量
    C.集团力量
    D.党派力量


    答案:B
    解析:
    解析:在制定或修改宪法的时候,统治阶级必须全面综合考察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并以这种对比关系为依据,确定宪法的基本内容。

  • 第4题:

    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 第5题:

    数学方法根本特点在于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种量、量的变化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改变:由大规模进攻正面战场改变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
    原因: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和财力不足,难以继续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后方构成严重威胁,也使日军受到牵制.国民政府的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长期的艰苦斗争,以及国民党仍未放弃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这些情况导致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影响:国民党内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南京伪政权,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蒋介石集团则发生动摇,通过五届五中全会将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形成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成为中坚力量,但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和蒋的联合进攻和封锁,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 第7题:

    以下关于宪法本质的论述正确的有( )

    • A、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 B、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决定宪法的历史类型和宪法的本质
    • C、阶级力量对比的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宪法本质的改变
    • D、与阶级力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也对宪法的本质产生一定影响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什么叫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什么叫极位夹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在具有急回特性的机构中,原动件做等速回转时,从动件在空回行程中的平均速度(或角速度)与工作行程中的平均速度(或角速度)之比值。称为行程角速度变化系数。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与连杆共线时(两次)摇杆在两极限位置,重叠共线与拉直共线两线所夹的锐角。关系是K=1800+θ/1800-θ

  • 第9题:

    险有哪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风险组成的三要素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导致损失。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出现的重大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险有哪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风险组成的三要素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导致损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宪法表现了各种()的对比关系

    A、政治力量

    B、社会力量

    C、权力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A

  • 第14题:

    (4)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中国抗战是世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 第15题:

    同步网与各种业务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数字同步网为各种业务网提供精确的定时,时钟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业务网的服务质量。
    所有业务网可以按设备的工作原理划分为需要同步的网络和不需要同步的网络。从通信网构成的角度划分,通信网可划分为传输和交换两大部分。目前传输网主要包括PDH和SDH网。PDH网是不需要网同步的。SDH网从其设计原理上看,要求严格同步。在交换领域,传统的电路交换需要严格的网同步而分组交换技术,从理论上讲是不需要网同步的。但经分组交换处理后,信号以一定速率复用/去复用,经传输网时需要同步,因此这些网络也需要考虑同步问题。

  • 第16题: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有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正确答案:国民党集团坚持走向独裁内战的方针

  • 第17题:

    19世纪4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当时各派政治力量为改变中国面貌做了何种尝试?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特点: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抗击、屈服向勾结转变。1862年开始共同镇压中国人民。
    (3)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西学东渐”的思潮日益发展,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面向世界,寻找救国之路。
    尝试: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派,最后失败。
    (2)地主阶级分为两派:顽固派虽然主张抵抗,但愚昧落后,盲目排外,毫无作为;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最后也失败了。
    (3)资产阶级刚刚产生,有早期维新派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与政治,但还未登上历史舞台。
    说明:
    (1)中国近代危亡的局面是中外反动力量共同造成的,他们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中国人民。
    (2)洋务派为巩固封建统治,搞洋务运动,因学习西方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因而不可能成功。农民运动虽有伟大力量,但阶级局限性也使其终归失败。改变旧中国的衰亡局面,需要新的阶级力量。

  • 第18题:

    宪法反映了一国当时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其中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表现在()。

    • A、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 B、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C、民生问题是改革的正当性、合法性的首要来源
    • D、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A,B,D

  • 第19题: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20题:

    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判断题
    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改变:由大规模进攻正面战场改变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
    原因: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和财力不足,难以继续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后方构成严重威胁,也使日军受到牵制.国民政府的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长期的艰苦斗争,以及国民党仍未放弃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这些情况导致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影响:国民党内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南京伪政权,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蒋介石集团则发生动摇,通过五届五中全会将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形成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成为中坚力量,但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和蒋的联合进攻和封锁,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