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相关问题
  • 第1题: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恰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这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
    从文段的意思看,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

    A. 诱导物、“丰富”或“提炼”、“再创造”
    B. 特定的艺术形象、生活经验、想象
    C. 无形的音乐、有形的绘画、“再创造”
    D. 既成的艺术形象、接受、精神活动

    答案:B
    解析:
    [解析] 艺术欣赏的条件包含在第一句话中。第一句话可简写为:艺术欣赏的特点是借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因此可以看出艺术欣赏的条件是“诱导物、生活经验、想象”。句中“特定的艺术形象”就是“诱导物”,即B项是正确答案。“再创造”就是艺术欣赏的过程。

  • 第2题: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理论?


    正确答案: (1)艺术欣赏“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2)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无论欣赏者的“再创造”怎样发挥想象,“再创造”的对象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3)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者的“想象”是主动的;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是各异的;欣赏者的爱好兴趣是多样的。

  • 第3题: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请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艺术欣赏“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2)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无论欣赏者的“再创造”怎样发挥想象,“再创造”的对象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3)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欣赏者的“想象”是主动的;
    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是各异的;
    欣赏者的爱好兴趣是多样的;
    丰富或提炼的艺术形象是“这一个”。

  • 第4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音乐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音乐需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表演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含着表演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同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落在欣赏者头脑之中,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再创造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欣赏者对乐曲所做出的解释更为广泛多样。因此,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 第5题:

    艺术欣赏于艺术批评的相互关系怎样,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批评?


    正确答案: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的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的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也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后总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 第6题: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及其他音乐体裁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温柔、内向、幻想和情感得以深刻和有节制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与民歌产生了更多内在的联系,使他的艺术歌曲出现了情绪明快、生机勃勃、轻松幽默的艺术格调。
    勃拉姆斯在钢琴创作上,早期更多沿着古典作曲家奠定的奏鸣曲、变奏曲和协奏曲的原则进行写作,追求古典主义的深刻性和严肃的精神内涵。晚期钢琴创作更多走向了钢琴特性曲的写作,这一变化反映着浪漫主义思潮对他的深刻影响。这些特性曲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民间舞曲,继承了舒伯特的瞬间曲、即兴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舒曼的钢琴小品套曲的优良传统,具有手法新颖别致、形象丰富、情感表现细腻等艺术特点。

  • 第7题:

    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正确答案:A艺术作品的题材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兴趣所在,艺术家对某种题材的情有独钟是和他在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密切相关。
    B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反映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C艺术作品体现出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等反映了艺术家专业修养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高低,总之,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它是艺术实践这种独立自在的活动产物,它传递着艺术创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面的一切信息。

  • 第8题:

    问答题
    体会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含义,谈谈你对“再创造”的理解。

    正确答案: 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一)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二)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讲创造的特性:
    ①艺术欣赏的“再创造”首先表现在想象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劳动的结果,欣赏者以此为欣赏对象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体验等欣赏行为,把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呈现出来,同时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形象.
    ②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再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上,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象性的必然结果。艺术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③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在欣赏者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不同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不同,在欣赏中表现出来的爱好的差异。同时在历史发展中还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当然艺术欣赏无论有多大的创造性,都离不开艺术创作本身这一客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你怎样欣赏音乐作品,你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怎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欣赏音乐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音乐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欣赏与其他文艺欣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由于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带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可从两方面来探讨。
    1、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的客观对象的音乐本体;
    2、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在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个性差异。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欢快、热烈的。听一段“楼台会”(此时爱情已受到封建势力阻挠),感受感情深化过程。多个乐器在呼应,大提琴象征着恶势力,小提琴象征梁祝,二人如泣如诉,缠缠绵绵,生离死别;当速度变化,进入了"哭坟"段落后,音乐发展越来越激动,达到高潮有,这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反抗的意愿、内心世界的刻划:哭腔--悲愤--呐喊、呼唤着,最后投进……,这样的展现过程,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牵动着你的心一起在涌动。音乐的特点就是引人界入,文学作品可以冷静地品味,而好的音乐作品,引人投入,不以主观意志转移,音乐的律动诱发你身体运动机制与音乐相协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应该怎样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正确答案: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丰富或提炼艺术形象。
    “再创造”可以从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与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等方面加以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理论?

    正确答案: (1)艺术欣赏“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2)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无论欣赏者的“再创造”怎样发挥想象,“再创造”的对象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3)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欣赏者的“想象”是主动的;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是各异的;欣赏者的爱好兴趣是多样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音乐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 音乐需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表演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含着表演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同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落在欣赏者头脑之中,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再创造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欣赏者对乐曲所做出的解释更为广泛多样。因此,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个性”?对书如其人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爱好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是作者本人所独有的,是作者本人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别人是不可重复的,“书如其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书如其人”,书法艺术才呈现出千姿百态争相竞艳的局面,从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爱好。
    书法艺术的个性,也就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为书法的整体面貌,是作者思想、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以及师承家学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在各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选择碑帖的时候,选此或选彼,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个性。在临写过程中,也因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个轻浮的人,说话、举止、待人接物轻浮,对待书艺也必然轻浮,那能写出稳重沉着的书法呢!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就像写文章和讲话时苦思冥想选择能够贴切而充分地表达思想的语句一样。一旦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便意味着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自我的个性表现得越充分,风格也就越鲜明,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探索时代的脉搏而力求与之同步时,才真正称得起新风格。那种把个性理解为超越必备的基本功,或者可以不受任何规律制约的任意造作的“新”形式,如同造句可以不理解词意,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新词一样,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取得共鸣的,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和风格了。
    以上所谈,人的个性决定着书法的个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法的个性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所以用书法陶冶性情也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里又一次告诉我们,选择范本的重要性。

  • 第14题:

    你怎样欣赏音乐作品,你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怎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欣赏音乐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音乐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欣赏与其他文艺欣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由于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带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可从两方面来探讨。
    1、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的客观对象的音乐本体;
    2、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在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个性差异。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欢快、热烈的。听一段“楼台会”(此时爱情已受到封建势力阻挠),感受感情深化过程。多个乐器在呼应,大提琴象征着恶势力,小提琴象征梁祝,二人如泣如诉,缠缠绵绵,生离死别;当速度变化,进入了"哭坟"段落后,音乐发展越来越激动,达到高潮有,这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反抗的意愿、内心世界的刻划:哭腔--悲愤--呐喊、呼唤着,最后投进……,这样的展现过程,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牵动着你的心一起在涌动。音乐的特点就是引人界入,文学作品可以冷静地品味,而好的音乐作品,引人投入,不以主观意志转移,音乐的律动诱发你身体运动机制与音乐相协调。

  • 第15题:

    体会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含义,谈谈你对“再创造”的理解。


    正确答案: 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一)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二)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讲创造的特性:
    ①艺术欣赏的“再创造”首先表现在想象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劳动的结果,欣赏者以此为欣赏对象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体验等欣赏行为,把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呈现出来,同时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形象.
    ②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再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上,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象性的必然结果。艺术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③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在欣赏者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不同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不同,在欣赏中表现出来的爱好的差异。同时在历史发展中还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当然艺术欣赏无论有多大的创造性,都离不开艺术创作本身这一客体。

  • 第16题:

    应该怎样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正确答案: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丰富或提炼艺术形象。
    “再创造”可以从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与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等方面加以理解。

  • 第17题:

    如何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 (1)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的过程,其中唱、奏、表演即被称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2)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出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还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因而,人们绝不会因为他们演奏的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或小泽征尔抑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
    (3)从审美的角度讲,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欣赏者来完成。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听者的思想、修养、阅历、性格及其状态,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同是一首《志愿军战歌》,有人只能感受到它威武雄壮;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极丰富的联想——许多战斗的场面、熟悉的面孔、战争中的种种事件等等,这些联想虽然并不都属于这首歌曲自身,但它们却可以促使他人更丰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这首作品。

  • 第18题:

    ()既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 A、舞蹈
    • B、音乐
    • C、戏剧
    • D、电影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请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艺术欣赏“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2)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无论欣赏者的“再创造”怎样发挥想象,“再创造”的对象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3)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欣赏者的“想象”是主动的;
    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是各异的;
    欣赏者的爱好兴趣是多样的;
    丰富或提炼的艺术形象是“这一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 音乐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我们经常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
    音乐创作: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特定的符号,也就是乐谱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作曲家表达自身内心情感的精神活动,音乐中的情感、形象,往往体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音乐表演: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把作曲家的乐谱演化为活的声音,或演唱、或演奏和指挥。无论是歌唱家、演奏家、还是指挥家,他们的唱、奏、指挥,既是对乐谱(作品)的演绎,同时又融入了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的创作风格。我们经常说的“二度创作”,“再创造”就是这个含义。如:同是一首乐曲,感受不同的演奏家在不同的生活阅历下,对作品的理解呈现不同的解释,或丰富多彩或迤俪迷人。任何两位表演艺术家都不会表现得相同,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又如:对某些作品的争论,往往同二度创作有关,并非原作品变了,而是创作的变化。二度创作可以给音乐形象带来很大变化;音乐非常敏感,小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乐曲的表现。任何艺术都没有音乐这样丰富的表现和演绎,留下的都是鲜活的。争论的都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特殊的手段----变奏,以及由此手法作为主要手法,写的变奏曲,一个旋律,奏完后,再奏一遍,是原来的,又不是原来的,是原来基础上变化的,这是其他艺术没有的。用原来的作品,重新改编,包含新的创造。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缺少了音乐欣赏的人,音乐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从音乐的音响中,从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世界中,我们可以想象、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观赏者又根据自己被激发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切身感受和所处境遇,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就是欣赏者的“再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艺术欣赏于艺术批评的相互关系怎样,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批评?

    正确答案: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的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的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也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后总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既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A

    舞蹈

    B

    音乐

    C

    戏剧

    D

    电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 (1)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的过程,其中唱、奏、表演即被称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2)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出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还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因而,人们绝不会因为他们演奏的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或小泽征尔抑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
    (3)从审美的角度讲,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欣赏者来完成。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听者的思想、修养、阅历、性格及其状态,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同是一首《志愿军战歌》,有人只能感受到它威武雄壮;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极丰富的联想——许多战斗的场面、熟悉的面孔、战争中的种种事件等等,这些联想虽然并不都属于这首歌曲自身,但它们却可以促使他人更丰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这首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