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第1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_________(人名), (朝代)诗人___________。(1分)
第2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3题: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第4题:
第5题: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的是()
A儿童
B青年
C壮年
D老年
第6题:
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
第7题:
在与外国商务人员交流时,对于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
第8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单元课文还有《短文两篇》、《核舟记》(魏学洢)、《大道之行也》(《礼记》)、《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部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
第9题: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
第10题: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第14题:
四、(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四、(15分)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第15题: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第16题:
第17题:
花材的配色设计有哪几种?并对其中一种作具体说明。
花材配色设计有同色系配色、相似色配色、对比色组合、多色组合等四种(以下只需任写一种)
(1)同色系配色是指同一色相纯度高低的变化,此类组合的配色设计时,要有规则的组合同一色彩的深浅变化,以形成优美的韵律和层次.使同一色相也具千变万化,并在变化中有内在的变化,从而产生和谐的配色效果.
(2)相似色配置:即用色环上相差2-3档的邻近颜色的花材构图。如红—橙—黄三种颜色之间有过度、有联系,易产生协调的配色方法,配色设计时,要确定主色调和从属色调,不要等同对待.
(3)对比色组合即用色环上相对应的两种颜色的花材构图,如红与绿、黄与紫等。此类组合配色设计时,要处理好协调与统一的关系,注意配色量大小,忌去等量的两色,应以一色为主,另一色为次。
(4)多色组合即用多种颜色的花材进行构图,此类组合的配色设计时,可将一个等边三角形随意放在色轮上,三角形三个顶点所在颜色即可作为多色配色的依据。
略
第18题:
文莱人很注重衣着干净整齐。男女老少着装都忌穿()。
第19题:
教师在教授蒲松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时,提到词类活用的现象,请学生搜集并积累此类词语或句子。以下适合积累的是()。
第20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21题:
旅游交通不仅要解决往来不同地点间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中的()问题。
第22题:
第23题: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