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原色指地是可混合生成所有其它色的三基色。加色混合为:()。
第4题: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形容的花是?
第5题:
红、黄、兰三色的余色分别为()
第6题:
阅读《陋室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下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7题:
橘:黄( )
第8题:
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指:()
第9题:
下面的诗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是()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③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④泛舟清河上,漫步水云间
第10题:
红、黄、蓝三色的余色分别为()。
第11题:
青、品红、黄、黑
绿、品红、黄、黑
品红、绿、蓝、黑
黄、品红、青、白
第12题:
红、黄、蓝、绿、青、紫
红、橙、蓝、绿、青、紫
红、橙、黄、绿、蓝、紫
红、黄、棕、绿、青、蓝
第13题:
第14题:
印刷图像的阶调值总和是()。
第15题:
英国科学家牛顿光谱为七个标准色()。
第16题: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第17题:
三间色是指()。
第18题:
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第19题:
阅读《陋室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学完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紧接下来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将这句改成与上句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大家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学生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点评)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现在我来整体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大家觉得怎么样?生:缺少美的语感。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文章要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了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20题:
所谓标准色(三原色)与三间色、六色通称,即()
第21题: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环境恬静、雅致。苔,属于苔藓植物。下列关于苔藓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22题:
①③
②③
③④
①④
第23题:
红、绿、蓝、白
红、绿、蓝、黑
黄、品红、青、白
黄、品红、青、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