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启示我们的政府必须()。
第1题:
第2题: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成为很多地方、单位和部门坚持的重要理念。下列说法有助于支持这一理念的有()。 ①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②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3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第4题:
某中学生想撰写一篇关于“布衣参事”(政府聘请老百姓作为参事来参政、议政)制度设计必要性的小论文,他最适宜借用的古语是()。
第5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表达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表明政府()。 ①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致力于提高决策水平 ③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④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第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权力监督的角度看,这强调的主要是()。
第7题:
“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接受()的监督。
第8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地方、单位和部门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下列说法有助于支持这一理念的有() ①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②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第9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10题:
保障公民知情权,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运行
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
第11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2题: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第13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两种观点启示我们应该()
A保障公民知情权,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B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运行
C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D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
第14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第15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从政府权利监督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
第1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
第17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18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自觉接受()。
第19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告诉我们()。
第20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第21题: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第22题: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不重要
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第23题:
《史记》
《资治通鉴》
《论语》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