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多元化,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如今,我国不少市民家庭收入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工资性收入,而是通过家庭出租房屋、购买基金、获得股息及红利等多元化收入渠道,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这类财产性收入() ①是按劳分配获得的 ②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 ③客观上造成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④都必须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题目

收入多元化,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如今,我国不少市民家庭收入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工资性收入,而是通过家庭出租房屋、购买基金、获得股息及红利等多元化收入渠道,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这类财产性收入() ①是按劳分配获得的 ②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 ③客观上造成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④都必须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相似考题
更多“收入多元化,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如今,我国不少市民家庭收入来源”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各种类型的市民,主要有()等。

    A.老派市民

    B.新派市民

    C.正派市民

    D.反派市民


    参考答案:BC

  • 第2题:

    政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

    • A、市民生活质量
    • B、市民素质的提高
    • C、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D、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
    • E、市民经济水平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为()。

    • A、市民满意率、市民知晓度和市民参与度
    • B、市民满意度、市民知晓度和市民参与度
    • C、市民满意度、市民认可度和市民参与度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民法一词来源于()的市民法


    正确答案:罗马法

  • 第5题:

    以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的词作家是()

    • A、苏轼
    • B、辛弃疾
    • C、柳永
    • D、陆游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在2013年5月25日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蓝湾有机蔬菜更是摘下了博览会金奖。记者在超市调查发现,面对光鲜亮丽的有机蔬菜,市民充满了矛盾之情,没有任何污染的蔬菜,谁都想购买,然而由于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以下对材料的分析正确是①有机蔬菜“没有任何污染”的蔬菜的高品质决定了“其价格较高”②“市民充满矛盾之情”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对立的关系③“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说明家庭收入水平是消费对象的决定因素④“蓝湾有机蔬菜摘下了博览会金奖”说明人们的消费理念在悄然变化()

    •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市政职能的客体是()

    • A、城市人民政府
    • B、市民
    • C、城市公共事务
    • D、市民生活

    正确答案:D

  • 第8题:

    民法的语源是(),民法的内容来源是()。

    • A、万民法;市民法
    • B、万民法;万民法
    • C、市民法;市民法
    • D、市民法;万民法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单选题
    夏衍剧作的题材是()。
    A

    北京市民生活

    B

    知识分子生活

    C

    上海市民生活

    D

    农民生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统计某高校学生学费来源,其中80%来源于家庭收入支持 ,则来源于家庭收入是校学生学费来源的众数。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民法一词来源于()的市民法

    正确答案: 罗马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
    A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B

    减少市民增收渠道

    C

    提高农民素质

    D

    加快农村建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幸福安徽】
    2014年3月,央视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报告排出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合肥等城市表现在健康反超收入成为老百姓幸福第一要素。影响百姓幸福“支点”,已从过去的收入水平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转向健康状况48.0%、收入水平38.5%、社会保障34.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答案:
    解析: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3)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6)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4题:

    统计某高校学生学费来源,其中80%来源于家庭收入支持 ,则来源于家庭收入是校学生学费来源的众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市民的(),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 A、文明素质
    • B、生活水平
    • C、生活品质
    • D、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 第17题:

    夏衍剧作的题材是()。

    • A、北京市民生活
    • B、知识分子生活
    • C、上海市民生活
    • D、农民生活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从长远来看,要维持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繁荣,就必须注重提高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这最终决定了一个城市真正的________。普通市民生活的幸福感是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幸福感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而需要城市居民慢慢__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品味;品味
    • B、品位;品位
    • C、品味;品位
    • D、品位;品味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

    • A、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 B、减少市民增收渠道
    • C、提高农民素质
    • D、加快农村建设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多选题
    政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
    A

    市民生活质量

    B

    市民素质的提高

    C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D

    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

    E

    市民经济水平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是民法的语源,()是民法的内容来源。
    A

    万民法,市民法

    B

    万民法,万民法

    C

    市民法,市民法

    D

    市民法,万民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收入多元化,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如今,我国不少市民家庭收入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工资性收入,而是通过家庭出租房屋、购买基金、获得股息及红利等多元化收入渠道,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这类财产性收入()①是按劳分配获得的②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③客观上造成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④都必须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以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的词作家是()
    A

    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

    D

    陆游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