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第1题:
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是()的.
第2题: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他主张()。
第3题:
择善的前提是()
第4题:
()是儒家人性学说的主流。
第5题: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第6题:
根据孟子的观点,良知的理论基石是()。
第7题:
孟子论证了(),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第8题:
性善论
性无善无恶论
性恶论
性亦善亦恶论
第9题:
王阳明
顾炎武
王夫之
朱熹
第10题:
知善
行善
良知
习知
第11题:
性恶论
性善论
有善有恶论
无善无恶论
第12题:
善
有善有恶
恶
非善非恶
第13题:
孟子认为,人性是()的.
第14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一观念的提出者是()。
第15题:
知善的方法——良知和习知
第16题:
中世纪时期教会倡导的是()的儿童观。
第17题:
世硕最早提出人性()的思想,“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第18题:
知善的方法是()
第19题: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第20题:
善
恶
有善有恶
不善不恶
第21题:
善
恶
有善有恶
无善无恶
第22题:
第23题:
性善论
性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
人性有善有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