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段材料所描述的最主要指的是()
第1题: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第2题:
通过变法,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制。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4题: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话说明了()
第5题: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第6题: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第7题: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孔子在什么情景下说出来的?()
第8题:
鲁国国君耽于女乐
冉有为季氏宰
季氏僭用天子所用的“八佾”舞
天下礼崩乐坏
第9题:
商朝
西周
春秋
第10题:
西周分封制的必然结果
井田制的瓦解
诸侯国实力超过了周王室
春秋五霸战乱局面
第11题: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第12题:
礼乐繁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坏乐崩
天下一统
第13题: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
第14题: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
第15题:
《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第16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的本质是()
第17题: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的政治现象是()
第18题:
西周的军事力量远比商代强大,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有两支,即西周金文中经常提到的(),作为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坚强后盾,是周天子行使王权的重要工具.
第19题: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语出()。
第20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陪臣出
礼乐征伐自庶人出
第21题:
《论语•子路》
《论语•季氏》
《论语•述而》
《论语•八佾》
第22题:
西六师和成周八师
西八师和成周六师
成周八师和殷八师
西六师和成周六师
第23题: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