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从遗传的角度分析回答: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第1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第2题: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第3题:
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第4题:
某昆虫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浅色(a)是完全显性。该种群第1年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请回答: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假设所处环境的改变不利于浅色个体生存,使得其每年减少10%,而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2年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该种群()(会/不会)发生生物进化,判断的依据是()。
第5题: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第6题:
某昆虫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浅色(a)是完全显性。该种群第1年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请回答:在自然选择中,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原因是()
第7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试用现代达尔文主义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的变异则逐渐()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是由()决定的。
第8题:
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工业革命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第9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试用现代达尔文主义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物种?()为什么?()
第10题:
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第11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试用现代达尔文主义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第12题:
第13题: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原来黑尺蛾仅占1%,灰尺蛾占99%,建立工业区以后50年,黑尺蛾占99%,灰尺蛾仅占1%。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第14题:
英国某地的桦尺蠖生活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多为浅色,但也有个别突变型为黑色。19世纪中叶后,工业污染导致该地区的树干变黑,黑色桦尺蠖的数量迅速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在不同环境下,两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差异是()的结果。
第15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第16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第17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从遗传的角度分析回答: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第18题:
英国某地的桦尺蠖生活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多为浅色,但也有个别突变型为黑色。19世纪中叶后,工业污染导致该地区的树干变黑,黑色桦尺蠖的数量迅速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桦尺蠖的体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当环境逐渐受到保护,树干上的地衣恢复生长后,从该地区的桦尺蠖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桦尺蠖,测知基因型AA(黑色)5只,Aa(黑色)10只,aa(浅色)8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说明()色桦尺蠖的生存机会逐渐减少。
第19题:
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上述调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第20题:
一种蛾中控制浅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控制深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假设有640只浅色的蛾和360只深色的蛾,群体呈遗传平衡状态,那么约有多少只蛾是杂合子的?()
第21题:
英国某地的桦尺蠖生活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多为浅色,但也有个别突变型为黑色。19世纪中叶后,工业污染导致该地区的树干变黑,黑色桦尺蠖的数量迅速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黑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是/不是)同一物种,因为它们彼此间不存在()隔离。
第22题:
狗毛颜色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现有褐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2中黑色∶白色为()
第23题:
现有一只黑色直毛雌家兔和一只白色直毛雄家兔杂交,后代的雌雄家兔都表现为黑色直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