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以道家清净养生、无为治世为主的黄老学向宗教化发展,又与方仙道结合,行成了黄老道,行其术者被称为方士。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庄子•天下》说:“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材料主要表明庄子()
A.反对儒家思想的虚伪
B.主张道家思想的清净无为
C.批判墨家思想的世俗化
D.主张学习儒家思想的圣人之道
第3题:
下列哪些法律主张是汉初黄老学派提出的()。
A"道莫大于无为"
B"以农为本"
C"秋冬行刑"
D"以仁义为本"
第4题:
战国后期以至秦汉,诸子学说开始融合,形成了()两大学派。
第5题:
道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
第6题:
东汉张陵学道于鹤鸣山,并创立了()
第7题:
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是()。
第8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第9题:
黄老和墨学
黄老和道家
儒学和墨学
黄老和儒学
第10题: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正一道
全真道
大道教
方仙道
第13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_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br>
第14题:
第15题: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从总体上可以归为()
第16题:
宣扬孝谨第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清净无为是修道之本的道教教派是()。
第17题: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18题:
唐代时期治世被称为开元盛世的是哪位皇帝?
第19题: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之"道"的含义是()
第20题:
道家
道德
道理
养生之道
道路
第21题:
太平道
五斗米道
黄老道
天师道
第22题:
杂家
黄老道家
儒家
思孟学派
第23题:
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
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
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
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