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所说的“理”,即“天理”,或称为“道”。
第1题: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的特征是()。
A.存天理
B.灭人欲
C.穷其理
D.学其事
第2题:
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
第3题:
朱熹和陆九渊同为南宋重要的哲学家,但二人的逻辑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被称为理学;朱熹认为性即理,被称为心学。
第4题: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第5题:
主张宇宙的本原是“理”——天理,也叫做“道”,故而称为“理学”,也称“道学”的代表人物是()
第6题: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天人感应”理论。()
第7题:
下列不是二程的思想的是()
第8题:
以下表述符合朱熹思想的是()
第9题:
德主刑辅
存天理,灭人欲
刑,礼,道迭相为用
道统论
第10题:
第11题:
理是宇宙本原
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
理在气先,气在理中
理就是仁义礼智
明天理,灭人欲
第12题:
性即理
心即理
即物穷理
天理
第13题:
第14题:
李约瑟认为,朱熹哲学中的关键名词是“理”而不是“道”。
第15题: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
第16题:
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第17题:
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第18题: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的特征是()。
第19题: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第20题:
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这一主张:()
第21题:
存天理
灭人欲
穷其理
学其事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周敦颐
程颐
程颢
朱熹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