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题:
问答题
请以“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a.充分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b.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经历感受不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b.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a.认识通过观察、试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b.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
(2)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不等式的性质;
b.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三倍还多1个。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问小明有多少苹果?
b.回忆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回顾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回顾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为本节课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作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教学,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做出了贡献。
②导入新课: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三倍还多。
问题:a.你能说出小明有多少苹果吗?
b.你能用“>”或“<”把老师列出的式子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c.你能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吗?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面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通过精心设计的现实问题和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注意学生对不等式性质2、性质3是否能分开说明。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在最后教师能够加以纠正学生的错误。
③巩固新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教师出题)。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解法,并注意寻找规律。教师深入小组,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总结规律,并统一规范写法。在学生讨论后纠正学生的错误。
设计意图: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应用练习:
设a>b,用“>”或“<”填空(教师列出几道习题)。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小结: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纠正,加深学生的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