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

题目

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


相似考题
更多“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相关问题
  • 第1题:

    由清代学者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A.江苏

    B.浙江

    C.广东

    D.湖北


    参考答案:C

  • 第2题:

    清代学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摩诘、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请问句中的“少伯”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句中的“少伯”指的是王昌龄。

  • 第3题:

    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中的第三境对应着哪句诗词?


    正确答案:第三境对应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第4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正确答案: 阮元在《南北书派沦》中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认为到了汉末、魏、晋时,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自钟繇、卫瓘而下,传给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人是南派;传给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是北派。他又说,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版。到了唐初,唐太宗独善王羲之书,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两派。但是,因王帖不多,民间犹习北派。到了北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加衰微了。这就是阮元划分南北书派的基本观点。关于北碑南帖问题。他在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但是“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因此,欲以碑版自立,就得学北派书法。两文观点一脉相承,以倡导复古为由,反对明清出现的帖学颓风,竭力主张人们向北派碑版书法学习,企图从北碑中寻找出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为晚清尊碑施行了有力的鼓吹。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以来,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由于碑版出土日多,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书学界对阮元的这个观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以南北地理位置而分派,他们赞同和发挥了康有为指出的“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的观点。指出,虽北多碑版,南多尺牍固是事实,但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与北碑中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风格相近。《吕超静墓志》、《始兴王碑》、《萧敷夫妇两墓志》书体与北方几无区别,因此南北书体不能分派。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南北朝确实出现了两大书法艺术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受到不同的社会风气和自然景物的影响。南派书法家集中在士族阶层,在高谈玄理、流连诗酒的生活中,见的是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听的是丝竹管弦的雅乐艳歌,所以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流美飘逸的南朝书风;北派的书家主要是一些下层无名作者,生活在具有尚武精神的质朴豪放的民族中,常见的是深峻山泽、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像庄严,所以出现了以北魏造像记为典型代表的雄峻坚实的北派书风。北碑南帖是反映了不同美学理想的两大书艺潮流。对于少数南碑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爨宝子》基本是传统的隶书,《吕超静墓志》等碑基本是传统的真书,它们和北碑典型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爨龙颜》出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作为南碑的代表,在受到民族文化交流影响而在风格方面与北碑典型有相通之处,但在结体趋势上表现出明显差距;至于极少数南碑如《始兴王碑》确和北碑典型风格相近者,可解释为南北书艺交流中受到北碑的影响。

  • 第5题:

    清代谁的书法被人譬之谓“黄钟大吕”,他的书风如何?


    正确答案: 是刘墉。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卒于清嘉庆九年(公元一八○四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祀贤良祠,谥文清。刘墉书名甚大,尤以小楷见长,致使他的政绩、文章为书名所掩而不显。
    刘书以浑厚古拙、貌丰骨劲,独步当时。尤与当时书学媚弱的风气大相径庭。当然对刘字“貌丰骨劲”的风格,亦有人讥之为“痴肥”、“墨猪”。事实上,刘早年学赵、董,后又学苏、米,继而上进颜、钟,超然独出,取得“貌丰骨劲”、“如绵裹铁”的艺术效果。刘书还讲究结字。包世臣论他的结字是“打迭点画,放宽一角”。刘墉书法确实很注意“计白当黑”,笔画粗细应对,迟速交替,疏密变化,务使错落有致,自然流畅,气韵生动。石庵作书还以墨浓著称,墨质稠厚,光亮如漆。意味含蓄,深造古淡,以拙取胜,也是刘氏书法很突出的特点。刘墉曾自云:“吾书以拙胜,颇谓远绍太傅”。清徐珂云:“(刘)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论者评刘书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正基于此。

  • 第6题:

    “三元及第”牌坊位于靖江王城南面正阳(端礼)门上,清代学者()任两广总督时为连中“三元”的陈继昌所立。

    • A、阮元
    • B、陈宏谋
    • C、刘福姚
    • D、龙启瑞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 第8题:

    隶书分为()

    • A、秦隶
    • B、汉隶
    • C、大隶
    • D、小隶

    正确答案:A,B

  • 第9题:

    问答题
    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

    正确答案: 桂馥(一七三六——一八○五),字冬卉,号未谷,又号雩门、老菭、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云南永平县知县,七十岁时,死于永平。桂馥博览群书,对金石碑版研究很深,考证鉴赏俱精。曾经自己赋诗说:“傅(山)郑(汝器)难齐驾,翁(方纲)黄(易)许比肩,自从经品目,一字值千钱。”对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负的。
    他的隶书直接师法汉碑,对《孔宙》、《衡方》、《张迁》诸碑功力尤深。晚年对汉碑详加剖析评价,书风为之一变。他早年隶书端厚平稳,秀丽挺拔,能将汉碑缩小,越小越精。晚年刚劲沉着,浑厚雄伟,结体方满,外密中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维屏《松轩随笔》说:“百余年来,论天下八分书,推桂未谷为第一。”桂馥还撰写了一部《国朝隶品》,专门评价清代书法家们的隶书作品。
    除隶书外,他的行楷也瘦秀飘逸,自成一家。还善长指书,曾在济南五龙潭,将一根枯木,一劈为二,用手指蘸墨写了幅篆书对联,古茂而有奇趣。《复初斋集》中也有《题桂未谷指头八分歌》之说。他的篆刻和隶书齐名,同样风靡海内。此外,他写诗文、游记也是好手,阮元称他“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书迹书论有《霖雨桥记》、《黑龙潭诗刻》、《续三十五举》、《缪篆分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清代学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摩诘、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请问句中的“少伯”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 句中的“少伯”指的是王昌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正确答案: 阮元在《南北书派沦》中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认为到了汉末、魏、晋时,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自钟繇、卫瓘而下,传给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人是南派;传给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是北派。他又说,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版。到了唐初,唐太宗独善王羲之书,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两派。但是,因王帖不多,民间犹习北派。到了北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加衰微了。这就是阮元划分南北书派的基本观点。关于北碑南帖问题。他在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但是“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因此,欲以碑版自立,就得学北派书法。两文观点一脉相承,以倡导复古为由,反对明清出现的帖学颓风,竭力主张人们向北派碑版书法学习,企图从北碑中寻找出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为晚清尊碑施行了有力的鼓吹。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以来,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由于碑版出土日多,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书学界对阮元的这个观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以南北地理位置而分派,他们赞同和发挥了康有为指出的“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的观点。指出,虽北多碑版,南多尺牍固是事实,但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与北碑中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风格相近。《吕超静墓志》、《始兴王碑》、《萧敷夫妇两墓志》书体与北方几无区别,因此南北书体不能分派。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南北朝确实出现了两大书法艺术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受到不同的社会风气和自然景物的影响。南派书法家集中在士族阶层,在高谈玄理、流连诗酒的生活中,见的是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听的是丝竹管弦的雅乐艳歌,所以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流美飘逸的南朝书风;北派的书家主要是一些下层无名作者,生活在具有尚武精神的质朴豪放的民族中,常见的是深峻山泽、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像庄严,所以出现了以北魏造像记为典型代表的雄峻坚实的北派书风。北碑南帖是反映了不同美学理想的两大书艺潮流。对于少数南碑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爨宝子》基本是传统的隶书,《吕超静墓志》等碑基本是传统的真书,它们和北碑典型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爨龙颜》出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作为南碑的代表,在受到民族文化交流影响而在风格方面与北碑典型有相通之处,但在结体趋势上表现出明显差距;至于极少数南碑如《始兴王碑》确和北碑典型风格相近者,可解释为南北书艺交流中受到北碑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认为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的是清代书家()。

    A.杨守敬

    B.张裕钊

    C.何绍基

    D.阮元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阮元是()乾家学派的泰斗。

    • A、唐代
    • B、元代
    • C、明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 第16题: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究竟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裕钊(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四年)。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
    张裕钊学书勤苦,每天临池,从不中辍。他的书画兼取魏、晋、南北朝诸家而自成一体,结体硬朗瘦长,外方内圆,精气内含,严整清拔,用笔挺劲峻削。康有为对他倾倒备至,称誉他的书法:“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又说书法从唐代起就不行了,张裕钊继邓石如而起,“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尤为书法中兴矣!”但后来评论书法者,附和康有为说法的不多。一般认为张裕钊的指书在清代碑学中可自成一家,其他书体并未超越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水平。

  • 第17题:

    《元史氏族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钱大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认为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的是清代书家()。

    • A、杨守敬
    • B、张裕钊
    • C、何绍基
    • D、阮元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由清代学者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 A、江苏
    • B、浙江
    • C、广东
    • D、湖北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由清代学者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A

    江苏

    B

    浙江

    C

    广东

    D

    湖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究竟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裕钊(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四年)。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
    张裕钊学书勤苦,每天临池,从不中辍。他的书画兼取魏、晋、南北朝诸家而自成一体,结体硬朗瘦长,外方内圆,精气内含,严整清拔,用笔挺劲峻削。康有为对他倾倒备至,称誉他的书法:“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又说书法从唐代起就不行了,张裕钊继邓石如而起,“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尤为书法中兴矣!”但后来评论书法者,附和康有为说法的不多。一般认为张裕钊的指书在清代碑学中可自成一家,其他书体并未超越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隶书分为()
    A

    秦隶

    B

    汉隶

    C

    大隶

    D

    小隶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认为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的是清代书家()。
    A

    杨守敬

    B

    张裕钊

    C

    何绍基

    D

    阮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