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理解书法中的“动”与“静”?


    正确答案: “动”与“静”这一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书法也不例外。“以点画为形质”的楷书,笔画平正,各自独立,互不连带,如人端坐,属于“静”态。“以使转为形质”的草书,笔画连绵起伏,势如蛇奔龙腾,属于“动”态。
    若从点画来看,水平的笔画好像放在地上的棍棒和躺在床上休息的人,平稳安定,是一种静态。竖直的笔画像挺拔的树木和站立的人,也是一种“静”态。倾斜的点、撇、捺,如物之将倒,便产生一种动态,其倾斜程度接近45°左右时动势最强。
    从字形的外轮廓来看,方正的属于“静”态,欹斜、倒三角形、圆形的属于“动”态。“静”态的安定平和,宁静清远,庄重肃穆,具有较强的理性特色,容易失于呆板,缺乏生气。“动”态的活泼生动,富于生命力,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容易失于骚乱芜杂,缺乏秩序感。
    “静”与“动”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故宜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在一个事物中。这种统一,必须有主有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意味无穷的书法艺术。
    前面读到楷书是属于“静”的,因为其静,所以必须注意“动”的因素的注入。如横竖画不宜过分平直,点不要横卧,撇捺要粗细迅疾有变,适当配合出锋,外形也不宜过于方整等等。人们批判唐楷不及晋楷之有韵味,其原因就在这里。所谓楷书宜融入行草之意,也是这个意思。
    和楷书相反,草书属于“动”的类型,那就要切忌只动不静的弊病。常常看到某些草书,只是一味地把笔画不停顿地连绵下去,结果如同挂在树梢的死蛇,或一根抛弃的绳子,既失节奏,也无骨力,何动之有?动和静是相对地存在的,没有静也便没有动。急速连绵是动,顿驻转换笔锋便是静。所以草书应该格外注意行笔中的停顿与沉稳。一些有成就的草书家,往往时而间写楷书,便是防止只动不静,浮滑不实的毛病产生。

  • 第2题:

    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属于()


    正确答案:前图书阅读经验

  • 第3题:

    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命题是不错的,但笼统地提却毫无意义;如果仅仅强调这一面,则像五十年代以来,照搬苏联教科书,又会陷于庸俗社会学之中。我们过去对艺术与社会的探讨比较狭隘,尤其是书法,更未作深入的研究。许多文章不断重复“成教化,助人伦”,强调书法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关系,并以此规定书法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是一种评价性的判决方法。以社会的功利、价值、政治标准纳入书法领域,作为评价书法的标准,而置书法艺术本身规律于不顾,从而得出“社会决定艺术”的片面结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书法成了一种“工具”、“傀儡”,失去了本体存在的价值,这样书法必然陷于僵化、一律、被动的死胡同中去。历史上唐太宗独捧王羲之,乾隆企图以赵(孟頫)、董(其昌)一统天下的作法都是极其不明智的。捧出一个王羲之,结果中国书法丢掉了三代、两汉及魏晋时那么多书体,让“二王”统治中国书坛一千多年,以致最后走向没落,衰败。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然,不能否认书法的社会性,书法艺术及艺术家只有通过社会才可得到承认。从宏观上来讲,书法与一个时代的整个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有一定关系,从书法作品中,可依稀见出社会风尚、艺术追求,反映一定时代人的心灵,但这与“社会决定艺术”是两回事。社会应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并可施以影响,这是种平等关系,否则,艺术将异化为非艺术。
    书法艺术有着顽强的、自身的、严格的规律,它与社会的关系更直接地是表现在书法家的审美意识上,因为书法艺术的源泉一是中国文字,二是书法家主体的精神。作为书法家,也是社会客观存在,从这一点上说,书法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则是令人信服的。
    通过对书法与社会的透视,我们看到这么一个规律:当社会的体制、经济形态相对稳定时,书法易出现较快的进展,进行不断地变革,从而达到书法艺术的繁荣期。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活稳定,则相应产生不稳定的艺术追求,精神动性大于物质动性;其次,书法不同于文学,文学在动乱的年代及其动乱之后,人们对时代进行强烈反思,借文学可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借以浇胸中块磊。而书法则在经济发达时有条件能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它相对来讲是更偏于纯形式的艺术,因而对于社会,其独立性远远超过文学、戏剧、绘画等文学艺术门类。
    根据以上情况,“书法社会学”将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一、书法家社会学,也即书法生产的社会学。主要探讨书法家及其流派与思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长发展之规律,探讨书法家与社会及整个社会人的关系;
    二、书法作品社会学。主要探讨书法作品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社会对作品风格形成的质的规定性,并研究作品在时间、空间中的生命力及价值构成规律;
    三、书法欣赏者社会学,即书法作品需求的社会学。研究不同欣赏者、评论家对作品产生、发展的影响及制约作用,他们的欣赏水平、趣味、要求,并研究如何满足、提高广大读者的欣赏需要和水平。就目前来讲,可通过调查来总结不同层次欣赏者的要求以及形成各种要求的社会诸因素。
    总的来说,“书法社会学”就是联系书法艺术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其形态、特征、风格、功能、意义进行研究的科学。它将解决社会、经济及时代变化的文化模式如何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反过来,又要研究书法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化石是怎样把不同时代的文明模式反映出来,它如何对社会起作用和起什么样的作用。

  • 第4题:

    “书画同源”,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和(),都与书法艺术紧密关联。


    正确答案:用笔;结构;布局

  • 第5题: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后面的自题诗很有名:“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强调的是()

    • A、绘画应该精通多种技法
    • B、应该把书法融入绘画中
    • C、艺术应形象地反映生活
    • D、绘画与书法具有一致性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正确答案: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

  • 第7题:

    填空题
    水墨画,又称国画,是中国画的同义词。以,()、()和()为主要材料,由于与书法的渊源,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

    正确答案: 墨,毛笔,宣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书法中的“动”与“静”?

    正确答案: “动”与“静”这一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书法也不例外。“以点画为形质”的楷书,笔画平正,各自独立,互不连带,如人端坐,属于“静”态。“以使转为形质”的草书,笔画连绵起伏,势如蛇奔龙腾,属于“动”态。
    若从点画来看,水平的笔画好像放在地上的棍棒和躺在床上休息的人,平稳安定,是一种静态。竖直的笔画像挺拔的树木和站立的人,也是一种“静”态。倾斜的点、撇、捺,如物之将倒,便产生一种动态,其倾斜程度接近45°左右时动势最强。
    从字形的外轮廓来看,方正的属于“静”态,欹斜、倒三角形、圆形的属于“动”态。“静”态的安定平和,宁静清远,庄重肃穆,具有较强的理性特色,容易失于呆板,缺乏生气。“动”态的活泼生动,富于生命力,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容易失于骚乱芜杂,缺乏秩序感。
    “静”与“动”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故宜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在一个事物中。这种统一,必须有主有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意味无穷的书法艺术。
    前面读到楷书是属于“静”的,因为其静,所以必须注意“动”的因素的注入。如横竖画不宜过分平直,点不要横卧,撇捺要粗细迅疾有变,适当配合出锋,外形也不宜过于方整等等。人们批判唐楷不及晋楷之有韵味,其原因就在这里。所谓楷书宜融入行草之意,也是这个意思。
    和楷书相反,草书属于“动”的类型,那就要切忌只动不静的弊病。常常看到某些草书,只是一味地把笔画不停顿地连绵下去,结果如同挂在树梢的死蛇,或一根抛弃的绳子,既失节奏,也无骨力,何动之有?动和静是相对地存在的,没有静也便没有动。急速连绵是动,顿驻转换笔锋便是静。所以草书应该格外注意行笔中的停顿与沉稳。一些有成就的草书家,往往时而间写楷书,便是防止只动不静,浮滑不实的毛病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

    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C项,“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强调的是“神似”,即中国画“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物象,事实上,“神”是在“形”的基础上产生的,失去了“形”,“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且书法作品“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正确答案: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命题是不错的,但笼统地提却毫无意义;如果仅仅强调这一面,则像五十年代以来,照搬苏联教科书,又会陷于庸俗社会学之中。我们过去对艺术与社会的探讨比较狭隘,尤其是书法,更未作深入的研究。许多文章不断重复“成教化,助人伦”,强调书法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关系,并以此规定书法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是一种评价性的判决方法。以社会的功利、价值、政治标准纳入书法领域,作为评价书法的标准,而置书法艺术本身规律于不顾,从而得出“社会决定艺术”的片面结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书法成了一种“工具”、“傀儡”,失去了本体存在的价值,这样书法必然陷于僵化、一律、被动的死胡同中去。历史上唐太宗独捧王羲之,乾隆企图以赵(孟頫)、董(其昌)一统天下的作法都是极其不明智的。捧出一个王羲之,结果中国书法丢掉了三代、两汉及魏晋时那么多书体,让“二王”统治中国书坛一千多年,以致最后走向没落,衰败。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然,不能否认书法的社会性,书法艺术及艺术家只有通过社会才可得到承认。从宏观上来讲,书法与一个时代的整个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有一定关系,从书法作品中,可依稀见出社会风尚、艺术追求,反映一定时代人的心灵,但这与“社会决定艺术”是两回事。社会应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并可施以影响,这是种平等关系,否则,艺术将异化为非艺术。
    书法艺术有着顽强的、自身的、严格的规律,它与社会的关系更直接地是表现在书法家的审美意识上,因为书法艺术的源泉一是中国文字,二是书法家主体的精神。作为书法家,也是社会客观存在,从这一点上说,书法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则是令人信服的。
    通过对书法与社会的透视,我们看到这么一个规律:当社会的体制、经济形态相对稳定时,书法易出现较快的进展,进行不断地变革,从而达到书法艺术的繁荣期。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活稳定,则相应产生不稳定的艺术追求,精神动性大于物质动性;其次,书法不同于文学,文学在动乱的年代及其动乱之后,人们对时代进行强烈反思,借文学可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借以浇胸中块磊。而书法则在经济发达时有条件能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它相对来讲是更偏于纯形式的艺术,因而对于社会,其独立性远远超过文学、戏剧、绘画等文学艺术门类。
    根据以上情况,“书法社会学”将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一、书法家社会学,也即书法生产的社会学。主要探讨书法家及其流派与思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长发展之规律,探讨书法家与社会及整个社会人的关系;
    二、书法作品社会学。主要探讨书法作品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社会对作品风格形成的质的规定性,并研究作品在时间、空间中的生命力及价值构成规律;
    三、书法欣赏者社会学,即书法作品需求的社会学。研究不同欣赏者、评论家对作品产生、发展的影响及制约作用,他们的欣赏水平、趣味、要求,并研究如何满足、提高广大读者的欣赏需要和水平。就目前来讲,可通过调查来总结不同层次欣赏者的要求以及形成各种要求的社会诸因素。
    总的来说,“书法社会学”就是联系书法艺术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其形态、特征、风格、功能、意义进行研究的科学。它将解决社会、经济及时代变化的文化模式如何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反过来,又要研究书法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化石是怎样把不同时代的文明模式反映出来,它如何对社会起作用和起什么样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书画估价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

    中国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统称

    B

    我国历代书画的精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

    C

    书画的估价与古书画作价的原则是一致的

    D

    书画鉴赏,有远看、近看二法,远审其局部枝节,近审其气势格局

    E

    书画估价的步骤是先品质鉴定,后鉴别其真伪然,综合分析后作出估价结论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根据书画与工艺品价格鉴证的相关规定,书画鉴赏,有远看、近看二法,远审其气势格局,近审其局部枝节;书画估价的步骤是接受书画估价委托后,首先是鉴别其真伪,然后是品质鉴定,确定其艺术价值、在书画发展史上价值,参照近期国内外拍卖行情,考虑当时书画艺术鉴赏收藏家的意向综合分析,作出估价结论。

  • 第13题:

    书法、绘画与刻印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一幅书画作品,总得钤盖上一方或几方印章,才算完整无缺,否则便有遗珠之憾。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之一。那么,书、画、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艺术上来说“书画同源”,而书法和篆刻又是姐妹艺术。大家都知道,刻印所采用的是文字,不论你刻篆书还是隶楷,总得和文字的书写发生关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懂书法的人会成为一个有精湛技艺的篆刻家,人们常把篆刻说成“铁笔”,由此可见书法、篆刻二者的关系之深。再则,书法讲究线条、结构、布局、情韵,篆刻也同样如此,但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这首先是因为,书法用的是毛笔,篆刻用的是铁笔;书法用的是纸,篆刻用的是石,工具和材料都不同。其次,书法幅式大、篆刻幅式小;书法蘸墨、色黑;篆刻用印泥钤盖,色红。此外,书法作品中真草隶篆各体均有,篆刻虽则各体兼备,但顾名思义,是以“篆文”为主体。
    至于绘画和印章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在一幅画上钤盖印章不仅仅在于证明作品的真膺,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关系密切也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绘画常借助印章,以作为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画龙点睛,或压稳重心,所谓“秤陀虽小压千斤”,钤印得当,能起到笔墨的作用,甚至能起到笔墨起不到的作用。其二是绘画者常借用闲章来表明自己的志趣或艺术见解,文辞隽永、含蓄精当的印文往往与画面题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所谓“闲章不闲”。并以姓名印来证实自己的责任感。其三是从艺术本身来说,书法、绘画和印章都讲究构图(或称章法)。书法中“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原理,既适用于绘画,同样也适用于印章。因此,书、画、印三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有关的创作原理,却是息息相通的。

  • 第14题:

    苏轼除了文学和书法的巨大声誉,其在绘画上也颇有成就,他在画论上的独到见解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下列艺术美学思想不是他观点的是()。

    • A、书画同源
    • B、诗画一律
    • C、成竹在胸
    • D、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主体与导语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理解主体的任务?


    正确答案: (1)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①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②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2)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①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②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3)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4)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①运用“色彩”;
    ②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 第16题:

    元代前期倡导书画同法,并在绘画、书法上都有较高造诣的是()


    正确答案:赵孟頫

  • 第17题:

    《》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首次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


    正确答案:历代名画记

  • 第18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当代不少文章论及此问题时,都认为“书画同源”,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从很早就产生了,如唐张彦远曾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把卦象、文字、绘画混为一谈。实际上,文字虽有一定象形因素,但它从一产生,即成为抽象的符号,与描绘客观事物的图画是两回事。文字的本质是理性的,概念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记事,而不是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规范化、抽象化。即是所说“象形”性很强的“象形字”,其意义也在于用某种符号记事、记物,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古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应该说是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雏形。字与画的关系只能说是近亲而非同源。
    只是当书法的观念出现之后,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写出了变化无穷的字体,它所产生的用笔方法对绘画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中工笔、写意的出现,不是与楷书、行书、狂草的出现是紧密相联系吗,而现代书法在用墨、章法上也吸收了绘画中的不少成果,它们都讲究气韵、意境,用笔都要求有骨力。郑板桥曾说:“以画之关纽,透之于书”、“以书之关纽,透之于画”,“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国画中的六法,也是书法的基本法则,所以说书与画同法、同流而不同源。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绘画的线组合成了客观物象实体,而书法的线条仅仅求其本身的生动与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元代前期倡导书画同法,并在绘画、书法上都有较高造诣的是()

    正确答案: 赵孟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书法、绘画与刻印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一幅书画作品,总得钤盖上一方或几方印章,才算完整无缺,否则便有遗珠之憾。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之一。那么,书、画、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艺术上来说“书画同源”,而书法和篆刻又是姐妹艺术。大家都知道,刻印所采用的是文字,不论你刻篆书还是隶楷,总得和文字的书写发生关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懂书法的人会成为一个有精湛技艺的篆刻家,人们常把篆刻说成“铁笔”,由此可见书法、篆刻二者的关系之深。再则,书法讲究线条、结构、布局、情韵,篆刻也同样如此,但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这首先是因为,书法用的是毛笔,篆刻用的是铁笔;书法用的是纸,篆刻用的是石,工具和材料都不同。其次,书法幅式大、篆刻幅式小;书法蘸墨、色黑;篆刻用印泥钤盖,色红。此外,书法作品中真草隶篆各体均有,篆刻虽则各体兼备,但顾名思义,是以“篆文”为主体。
    至于绘画和印章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在一幅画上钤盖印章不仅仅在于证明作品的真膺,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关系密切也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绘画常借助印章,以作为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画龙点睛,或压稳重心,所谓“秤陀虽小压千斤”,钤印得当,能起到笔墨的作用,甚至能起到笔墨起不到的作用。其二是绘画者常借用闲章来表明自己的志趣或艺术见解,文辞隽永、含蓄精当的印文往往与画面题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所谓“闲章不闲”。并以姓名印来证实自己的责任感。其三是从艺术本身来说,书法、绘画和印章都讲究构图(或称章法)。书法中“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原理,既适用于绘画,同样也适用于印章。因此,书、画、印三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有关的创作原理,却是息息相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首次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

    正确答案: 历代名画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书画同源”,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和(),都与书法艺术紧密关联。

    正确答案: 用笔,结构,布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苏轼除了文学和书法的巨大声誉,其在绘画上也颇有成就,他在画论上的独到见解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下列艺术美学思想不是他观点的是()。
    A

    书画同源

    B

    诗画一律

    C

    成竹在胸

    D

    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