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耶律楚材是怎样一个书法家?”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天能写三万字的蒙古族书法家是谁?他是怎样奖掖后进的?


    正确答案: 是康里子山(公元一二九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蒙古族人,号恕叟。出身世家,父亲不忽木,元成宗时官拜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子山博通群书,克己修身,操行廉洁,忠直敢谏。历任兵部郎中、礼部尚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五十一岁去世,谥文忠。
    他的书法从小受到父亲不忽木和兄长康里回回的薰陶,后来他正楷学虞世南,行草学钟繇、王羲之。他在学书中立足传统,勤学苦练,每天办完公事后,要写完一千个字才吃饭。他曾说:“我一天能够写三万字,从来没有因为太疲倦而中途停过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笔画遒媚,转折圆劲,行草书尤为活泼开朗,飘逸优美。评论者说他的书法可与赵孟頫南北并雄,缺点是不够沉着,结体稍嫌疏松。著名作品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渔文辞》、《梓人传》等。
    康里子山以推荐人才、奖掖后进为己任。杭州吴福孙善于书法,托人将小楷数万字进呈皇帝,召见时,子山恰巧在旁,就上奏皇帝说:“我的书法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像吴福孙所写的,连我也赶不上。”元顺帝至正年间,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大家都认为这题写阁榜之事,非子山莫属。但子山却认为自己下属周伯琦书当世无双,然而却因为名气不大,所以皇帝根本不知道。于是他命令周伯琦每天写宣文阁榜十几纸,把周弄得莫名其妙。一天,皇帝下旨令子山写阁榜,他推辞说:“我所擅长的是楷书,楷书不是古代书体,古书体都比不上篆书,当代没有比周伯琦的篆书写得更好的人了。”皇帝听了他的话,召用了周伯琦。

  • 第2题: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怎样的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弘一法师(一八八○——一九四二年)是李叔同出家后的法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一生异名极多。他初名文涛,改名广候。丧母后改名哀,字哀公,又字息霜、婴等。三十九岁出家,释名为演音、弘一,号晚晴老人。别署笔名总计有二百多个之多,而以叔同、弘一两名最为人们所熟知。
    叔同从小跟赵幼梅学词,跟唐敬严学篆刻、金石之学,弱冠时就很有造诣了。他二十一岁时,就刊印了《李炉印谱》和《李庐诗录》两书。在艺术上,他工篆刻、填词及歌曲,更精于书法。他的书法取法六朝,醇朴自然,脱尽火气,他在执教浙江两级师范期间,学生求书,来者不拒。出家后仍有好多人向他求字。弘一因为已经出家,对于能否再从事书法艺术,心中颇费踌躇。范古农建议说:“若以佛家语书写,以种净因,亦无不可。”因此后来所见到的法师墨迹,多作禅家语言。书法作品集有《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等。

  • 第3题:

    “日费十纸”的明初书法家宋克的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宋克,元泰皇帝泰宝四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卒(公元一三二七年——公元一三八七年)。南京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字仲温。年轻时好武功,爱打抱不平。后来闭门读书,专攻书法,每天都要写十张纸的字,从此,因善书而名扬天下。由于找他求书的人太多,应酬不了,就躲藏到南宫里的希家,因此,自号南宫生。宋克的书法从钟繇、王羲之入手,因而气度清雅,风姿翩跹。其草书从索靖《草书势》,章草出自皇象《急就章》,都写得形神维肖。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烂熟纤巧,近于俗气。

  • 第4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 第5题:

    问答题
    明朝中叶,敢于突破馆阁体的束缚而自立面目的庄昶是怎样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庄昶,生于明英宗正统二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一四三七——一四九九年)。南京江浦(今江苏江浦县)人。字孔阳,号木斋,又号定山居士。庄昶自幼即豪迈不群,博学嗜古。成化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后被贬谪出京,任桂阳州判官、南京行人司副等职。因卜居定山二十余年,故后人称“定山先生”。其草书迥异时人,自成一家。明严从简认为他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是“变幻百出,往往近踵风雅”。在书法及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有人问他:张弼的草书怎样?他回答说:“好到极处,俗到极处。”那人又问,那怎样才算好的书法呢?他认为要“写到好处,变到拙处”。不变到拙处就会俗气。那人又问:为什么不变拙就会俗气呢?他回答说:“所谓行墨因调性者是也。”也就是说,书法是要抒发人的性情的艺术,完全纯熟,圆光齐亮,就失去了书法抒发性情的意义,就成了俗气的写字匠的书法,而不是艺术的书法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唐朝著名小楷书法家钟绍京的书法成就怎样?

    正确答案: 钟绍京,生卒年不详,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是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后裔,时人将其与钟繇并称号曰“小钟”。武则天当政时,宫殿、明堂的题署,及制作的九鼎铭以及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阴,都是钟绍京所写。他酷爱搜存古迹字画,并不惜破产以购。据传,他收藏的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达几百卷。宋朝曾巩,明朝董其昌,清朝的包世臣等,都认为他的书法笔势圆劲、点画精研,有王献之的遗风。但宋朝朱长文认为他的字笔力怯弱,不如他的前辈。传世书迹有《灵飞经》、《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遁甲神经》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薛涛笺”发明者薛涛是怎样的一个女书法家?

    正确答案: 薛涛,女,字洪度。代宗大历三年生,唐文宗太和五年卒(公元七六八——八三一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善诗,幼年随其父入蜀(今四川)。后来当了乐妓,能书。当时人们称她为女校书。她在浣花溪居住的时候,曾自己制了小幅的有松花纹样的信笺纸百余幅,很得文人雅士们的喜欢,后来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信笺纸的制造方法流传下来。人们就将这种信笺称之为“薛涛笺’。薛涛的书法出自王羲之,笔力峻激,没有女子的柔媚之气,历史上曾将她与卫夫人并提。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书法家之一。其传世书迹有《莹草等书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明万历年间,被时人誉为“活孟子”的陈献章是怎样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的?

    正确答案: 陈献章以儒学传名,性情沉静温厚,故有人称其为“活孟子”。他之所以又能以书法传名,得其于独创的茅笔。开始他还用一般毛笔作书。到了晚年,专门把茅草捆束起来代笔,濡墨问纸,自有枯涩、挺健之姿韵,独出一格,遂自成一家。现有以“茅龙”为名的笔,相传即由此得名。当时人们得其只字片纸,皆藏以为家宝。交南(今越南一带)人购到他的字后,回去一幅字能换到数疋绢(见明张翎著《白沙先生行状》)。陈献章,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一四二八年——公元一五零零年),享年七十三岁。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因居白沙里,人称白沙先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王著是怎样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王著是北宋著名的诸帖之祖《淳化秘阁法帖》选编者。王著生卒年代不详,是四川成都人,字知徽。其正书、行书兼工,智永《真草千文》流传到宋朝已见残缺,王著给补上了数百字,摹勒上石,颇得原本形范。当初宋太宗学习书法临写的字由中使拿去让王著看,王说:“不太好!”太宗就更加勤奋地临写了一段时间。又拿去让他看,他一看,还说不够完美。传书的中使不愿意了,王著就说:“皇上刚开始钻研书法,一写我就说好,他就难于再进步了。”宋太宗知道后,又临写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拿去让王著看,王才说:“皇上的字已写成功,连我也比不上了。”王著的书法功力深厚,极善用笔。元袁裒说:“王著追踪永师,远迹二王,故世所传《淳化阁帖》犹不失古人意度者,以出于著故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李建中是怎样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及后人对其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 李建中,南唐李璟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生,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零一三年)卒。字得中。其祖先为京兆人,后入蜀。后侍母居洛阳,开学馆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李建中性情恬淡简穆,淡于荣利,人称“李西台”。《宋史》本传云:“(李)善笔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在宋初书坛上甚有影响。当时人们认为五代之际有杨凝式,而建隆以后则称李西台。尽管两人风格迥异,而在书法艺术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李西台书法,源自二王,圆转飞动,气象飘逸。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李建中传世墨迹《土母帖》用笔沉著,温润典雅,正合这一评价。明文徵明说:“西台《千文》,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可说抓住了李字的特点。
    李建中书法去唐代未远,所以字里行间仍有唐人遗风。虽然东坡谓李书“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但自西台以来,风气转戾,唐人遗意渐失。吴师道云:“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过此则益变而下矣。”可以说李西台是唐宋书风转变时期的一个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书家。
    李建中传世书迹有《李西台六帖》墨迹、翻本《绎山碑》石刻、《土母帖》墨迹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被明太宗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明朝李绍文在《皇明世说新语》一书中说:“(明)太宗征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所说“二沈学士”,就是指沈度、沈粲兄弟二人,至于说“我朝王羲之”,则就专指沈度了。沈度(公元一三五七年——公元一四三四年),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今上海华亭县)人。松江古称“云间”,所以《皇明世说新语》有“云间二沈学士”的说法。
    明太祖洪武年间,沈度曾被荐举文学的职位,但却没有就任。为连坐所累,一度被谪到边远的云南地区。明成祖朱棣即位,诏擅长书法的入翰林院,沈度因为长于此道,于是便中了选。当时擅长书法的还有解缙、胡广、梁潜、王琏等人,但明成祖所赏识的却以沈度为第一。因此,沈度便每天侍候便殿,凡宫中的金版玉册,无论是用在朝廷中的,还是藏之秘府或颁布属国的,就多由沈度书写。由是,沈度遂先后从翰林典籍擢检讨、修撰,直至升到了侍讲学士。
    关于他的书法,明杨士奇《东里集》中是这样说的:“善篆、隶、真、行、八分书。洪武中举文学不就,成祖擢为翰林典籍。一时翰林善书者如解大绅之真、行、草,胡光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杨文遇之行,皆知名当世,而胡、解及度之书,独为上所爱。”并说沈度的书法,以“八分尤为高古,浑然汉意”。至于清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所说的“沈家兄弟直词垣(翰林院),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认为其书是馆阁体,此说似褒实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耶律楚材是怎样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耶律楚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有关天文、地理、律历、算术、释老、医卜等各方面的知识,无所不通。曾在金朝做官。元太祖平定北方,召见耶律楚材后,大为赏识,指着耶律对元太宗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后官至中书令。死后追封广宁王,谥文正。其书法点画刚健峭拔,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慓悍之气。明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寇谦之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寇谦之之所以能以书法家名世,主要是由他书写的《嵩高灵庙碑》行笔古拙,结体奇特,深为后世广大书家喜爱的缘故。寇谦之,生卒年不详,北魏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人,也有说他是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由于他善于道术,深受北魏太武帝喜爱,他趁势出山,借用老庄思想,创建了自成体系的道教,尊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为“北方太平真君”,使道教成了北魏的国教,因之名声大噪。他书写的《嵩高灵庙碑》就立在中岳嵩山脚下的道教庙观中岳庙里。康有为称赞这通碑“体兼楷隶,笔互方圆”,此碑格调奇古,类似南方的《爨龙颜》、《爨室子》二碑,是研究由隶字向正楷变化规律的不可多得的好法帖。

  • 第14题:

    清代八大山人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明代宁王后裔、清代八大山人是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谱名统??。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五年)。其书法和其绘画一样,形势怪伟,气韵潇散,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秀一枝。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林,为僧为道,以书画排遣其国破家亡之情。在书画题款中,他每每有意将八大和山人各自联成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其书法自王献之、颜真卿出,亦自称一家。由于其性格孤傲狂狷,于常人多不屑一顾。世人因宝其书画,多苦求而片纸只字难得。但八大山人嗜酒如命,有些人知道了他的这个特点,就置办酒肴,殷勤招待,并事先准备好笔、墨、纸、砚。待其将醉时,把文房四宝放到他面前,他就抓起毛笔,狂呼大叫,洋洋洒洒,一会就能写几十幅。但在他清醒时,就是拿出百两黄金,也不为之写一字。有的达官显贵,或拿着绫绢请他写字作画,他接受下来之后说:“留下来我做袜子用吧!”也不给人家写画。所以,那些达官显贵为想得到他的字画,常常出高价从山僧、村人,或酒店老板那里购买。据清张庚《画徽录》记载:“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

  • 第15题: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作品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萧何、张良等。刘宋羊欣《笔阵图》曾说:“(萧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张良)、陈隐等论用笔之道。”其书论有《论书势》载于宋朝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中。关于张良谈论书道的记载,可见于元朝郑杓《衍极·书要篇》中,云:“张侯谈笔道”。张良的书法作品,不见传世记载。而萧何的书法,在当时是名重一时的。唐朝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其署书、草书、隶书为上品之中。宋朝僧適之《金壶记》亦认为:“(萧)何用退笔书裳尤工。”传说萧何为书其前殿扁额,精思熟虑三个月才写。写的扁额挂出后,人们争相观看,如流水一般络绎不绝。
    萧何、张良都是汉朝刘邦的开国功臣。萧何今江苏沛县人。生年不详,卒于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他在其扶佐刘邦起兵反秦和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刻意求访贤士良将,搜集制定律典,并保障战争的后勤供应,有杰出的功绩,被刘邦封为酂侯,拜国相。死后谥“文终”。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人,字子房。生年不详,卒于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其祖上代为韩国公候,秦灭韩后,张良曾募得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未成,匿名而逃。后佐汉高祖刘邦起兵,出谋划策,以其功高而得封留侯。

  • 第16题:

    王著是怎样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王著是北宋著名的诸帖之祖《淳化秘阁法帖》选编者。王著生卒年代不详,是四川成都人,字知徽。其正书、行书兼工,智永《真草千文》流传到宋朝已见残缺,王著给补上了数百字,摹勒上石,颇得原本形范。当初宋太宗学习书法临写的字由中使拿去让王著看,王说:“不太好!”太宗就更加勤奋地临写了一段时间。又拿去让他看,他一看,还说不够完美。传书的中使不愿意了,王著就说:“皇上刚开始钻研书法,一写我就说好,他就难于再进步了。”宋太宗知道后,又临写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拿去让王著看,王才说:“皇上的字已写成功,连我也比不上了。”王著的书法功力深厚,极善用笔。元袁裒说:“王著追踪永师,远迹二王,故世所传《淳化阁帖》犹不失古人意度者,以出于著故也。”

  • 第17题:

    问答题
    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的郑板桥是怎样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郑板桥的所谓“六分半书”,是指以汉代八分书杂入行草书中,不足八分之意。即将隶书笔法渗入行草书中去。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金农、黄慎、李鳝、李方膺、高翔、汪士慎、罗聘(一说有闵贞、高凤翰、无李方膺、高翔)等八人,因不拘泥旧法,独创风格,自成面目,故当时称之为“扬州八怪”。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后得朋友相助,始能发奋读书,四十四岁时登进士第。曾官山东潍县知县,因忤豪绅,才辞官卖字画于扬州。
    郑板桥对诗、书、画均有高深的造诣。故有“三绝”之称。李葂曾赠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句。而他的书法尤有独到之处。他在《五十八岁自叙》中曾云:“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人亦称之为“板桥
    体”。郑板桥为人洒脱不羁,感情诚挚,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许多人醉心于写“圆、光、齐、亮”的“馆阁体”,以求跻身仕途。郑板桥从不如此,他勇于探索创造出了“六分半书”,纵横姿肆,千变万变,奇趣盎然,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朝先正事略》云:“燮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自名为“六分半书”,大概是包含着郑板桥的幽默之意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清代八大山人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明代宁王后裔、清代八大山人是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谱名统??。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五年)。其书法和其绘画一样,形势怪伟,气韵潇散,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秀一枝。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林,为僧为道,以书画排遣其国破家亡之情。在书画题款中,他每每有意将八大和山人各自联成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其书法自王献之、颜真卿出,亦自称一家。由于其性格孤傲狂狷,于常人多不屑一顾。世人因宝其书画,多苦求而片纸只字难得。但八大山人嗜酒如命,有些人知道了他的这个特点,就置办酒肴,殷勤招待,并事先准备好笔、墨、纸、砚。待其将醉时,把文房四宝放到他面前,他就抓起毛笔,狂呼大叫,洋洋洒洒,一会就能写几十幅。但在他清醒时,就是拿出百两黄金,也不为之写一字。有的达官显贵,或拿着绫绢请他写字作画,他接受下来之后说:“留下来我做袜子用吧!”也不给人家写画。所以,那些达官显贵为想得到他的字画,常常出高价从山僧、村人,或酒店老板那里购买。据清张庚《画徽录》记载:“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首开“南北书派论”的书法家是谁?其书作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是阮元。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清中晚期金石考古学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南北书派论”的首创者。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阮元学识渊博,著作颇有影响,在当时名望甚高。他在书论著作《南北书派论》中,首次提出了书法的南宗、北宗之说,亦即后来的帖学、碑学,详细分析了两派书法的源流、风格的异同,是中国地域文化说的拥护者。其《小沧浪笔谈》一书,对书法基础理论亦有独到的见解。阮元的书法,得力于碑学,他对《石门颂》,《天发神谶碑》等都很有研究,故其书郁盘磅礴,纵逸飞动,很有此二碑的神意。并常以这类字书擘窠大字,题写匾额,甚为世人所崇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寇谦之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 寇谦之之所以能以书法家名世,主要是由他书写的《嵩高灵庙碑》行笔古拙,结体奇特,深为后世广大书家喜爱的缘故。寇谦之,生卒年不详,北魏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人,也有说他是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由于他善于道术,深受北魏太武帝喜爱,他趁势出山,借用老庄思想,创建了自成体系的道教,尊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为“北方太平真君”,使道教成了北魏的国教,因之名声大噪。他书写的《嵩高灵庙碑》就立在中岳嵩山脚下的道教庙观中岳庙里。康有为称赞这通碑“体兼楷隶,笔互方圆”,此碑格调奇古,类似南方的《爨龙颜》、《爨室子》二碑,是研究由隶字向正楷变化规律的不可多得的好法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一天能写三万字的蒙古族书法家是谁?他是怎样奖掖后进的?

    正确答案: 是康里子山(公元一二九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蒙古族人,号恕叟。出身世家,父亲不忽木,元成宗时官拜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子山博通群书,克己修身,操行廉洁,忠直敢谏。历任兵部郎中、礼部尚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五十一岁去世,谥文忠。
    他的书法从小受到父亲不忽木和兄长康里回回的薰陶,后来他正楷学虞世南,行草学钟繇、王羲之。他在学书中立足传统,勤学苦练,每天办完公事后,要写完一千个字才吃饭。他曾说:“我一天能够写三万字,从来没有因为太疲倦而中途停过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笔画遒媚,转折圆劲,行草书尤为活泼开朗,飘逸优美。评论者说他的书法可与赵孟頫南北并雄,缺点是不够沉着,结体稍嫌疏松。著名作品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渔文辞》、《梓人传》等。
    康里子山以推荐人才、奖掖后进为己任。杭州吴福孙善于书法,托人将小楷数万字进呈皇帝,召见时,子山恰巧在旁,就上奏皇帝说:“我的书法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像吴福孙所写的,连我也赶不上。”元顺帝至正年间,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大家都认为这题写阁榜之事,非子山莫属。但子山却认为自己下属周伯琦书当世无双,然而却因为名气不大,所以皇帝根本不知道。于是他命令周伯琦每天写宣文阁榜十几纸,把周弄得莫名其妙。一天,皇帝下旨令子山写阁榜,他推辞说:“我所擅长的是楷书,楷书不是古代书体,古书体都比不上篆书,当代没有比周伯琦的篆书写得更好的人了。”皇帝听了他的话,召用了周伯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日费十纸”的明初书法家宋克的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宋克,元泰皇帝泰宝四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卒(公元一三二七年——公元一三八七年)。南京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字仲温。年轻时好武功,爱打抱不平。后来闭门读书,专攻书法,每天都要写十张纸的字,从此,因善书而名扬天下。由于找他求书的人太多,应酬不了,就躲藏到南宫里的希家,因此,自号南宫生。宋克的书法从钟繇、王羲之入手,因而气度清雅,风姿翩跹。其草书从索靖《草书势》,章草出自皇象《急就章》,都写得形神维肖。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烂熟纤巧,近于俗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与宋克、宋璲并誉为“三宋”的宋广是怎样的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宋广,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字昌裔。善行书、草书,融晋唐笔势于一体,行笔连续不断,风度翩翩。也有人认为行笔连续不断不是古法,所以不如宋克、宋璲。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广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