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记忆实验,让两组学生背一首古诗,第一组一遍接一遍直到会背为止,第二组每天背两遍到会背为止结果第一组要用18次才能记住,而第二组只要7次这个实验说明()更有利于记忆。
第1题:
老师只教了一遍字母"A",3岁幼儿所产生的记忆为
A.感觉性记忆
B.逻辑性记忆
C.第一记忆
D.第二记忆
E.第三记忆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胶钉包本机在工作过程中负载明显变大的因素()。
第6题:
()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
第7题:
在演示开始时,教师应以()速度熟练地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演示一遍,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放()速度,将操作动作()一步一步地示教,让学生练习。
第8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有意义的记忆,说明该教师()。
第9题:
复述
维持性复述
精制性复述
组织
第10题:
自然式
归纳式
游戏式
悬念式
第11题:
说服法
锻炼法
榜样法
陶冶法
第12题:
集中记忆
分散记忆
归纳记忆
短时记忆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胶钉包本机在工作过程中负载明显变大的因素是()
第17题:
会计检查员对所辖所有网点必须()
第18题:
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她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第19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背一些古诗作为格言以自勉。新生入学时,他要学生背的第一首诗是《有志》:“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第二首是《早起》:“朝日初上窗,起身勿傍徨……勤惰从此分,习惯遂为常。”……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的是()法。
第20题:
墙面抹石灰砂浆分二遍、三遍、四遍,其中四遍的标准为()。
第21题:
耐心地总是讲了一遍又一遍
总是讲了一遍耐心地又一遍
总是耐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
耐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总是
第22题: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
过分重视知识的讲授,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
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注知识传授而非教会学生学习
第23题:
讲解一遍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详细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一遍详细讲解了
讲解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详细一遍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详细讲解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