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呈S形有何生理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A.α螺旋
    B.加热
    C.双曲线
    D.S形
    E.氢键、盐键、疏水键和二硫键

    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是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氧解离曲线呈S型的意义?哪些因素使其右移?


    正确答案: 氧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有两种构型,Hb为紧密型(T型),HbO2为疏松型(R型)
    Hb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之间有协同效应,即1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因此呈S型。
    因素:pH下降或PCO2升高,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时,氧解离曲线右移。

  • 第3题:

    氧离曲线呈()形,CO2解离曲线几乎呈()。


    正确答案:S;线性

  • 第4题:

    随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解离氧呈()

    • A、线性的
    • B、非线性的
    • C、“S”形曲线的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氧离曲线为什么是特有的“S”形?在呼吸生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氧离曲线是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呈“S”形是由血红蛋白的特征决定的,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四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一个亚铁(Fe2+)。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Fe2+是逐个与氧结合的。首先与氧结合的第一个Fe2+,改变珠蛋白肽链的构型,促使第二个Fe2+与氧亲和力加强,更易与氧结合。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Fe2+对氧的亲和力,决定于他们已经结合了多少氧,即结合的氧越多,则对氧的亲和力越大,由于这种结合特点,使得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表现特殊的“S”形曲线。这种关系在呼吸生理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曲线上段平坦,相当于氧分压在60~100mmHg之间,变化较大,但饱和度变异较小,即外界或肺泡中氧分压有所下降,但氧饱和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曲线下段很陡,意味着PO2略有下降,就有较多的O2释放出来,使得氧饱和度下降迅速,特别是PO2降至40~10mmHg(相当于组织部位PO2水平),坡度下降更快。分压稍有下降就有较多的O2逸出。这一特点对供应组织活动所需要的O2是十分有利的。再者,当血液pH、PCO2增多、温度升高、血液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发生变化时,氧离曲线亦随之发生移动,使血红蛋白摄取氧和释放氧的能力发生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 第6题:

    “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1)当氧分压从60mmHg至100mmHg时,坡度不大而平坦说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变化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0%这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2)曲线下段(60mmHg以下)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随氧分压下降,氧的解离迅速增加,特别是40—10mmHg氧分压时,正好在组中有这样的氧分压差,氧迅速解离保证了组织氧的供给。

  • 第7题:

    问答题
    氧解离曲线呈S型的意义?哪些因素使其右移?

    正确答案: 氧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有两种构型,Hb为紧密型(T型),HbO2为疏松型(R型)
    Hb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O2或释放O2时,彼此之间有协同效应,即1个亚单位与O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结合,因此呈S型。
    因素:pH下降或PCO2升高,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时,氧解离曲线右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氧离曲线呈()形,CO2解离曲线几乎呈()。

    正确答案: S,线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生理意义在于: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生理
    意义在于: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当氧分压从60mmHg至100mmHg时,坡度不大而平坦说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变化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0%这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2)曲线下段(60mmHg以下)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随氧分压下降,氧的解离迅速增加,特别是40—10mmHg氧分压时,正好在组中有这样的氧分压差,氧迅速解离保证了组织氧的供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氧解离曲线呈S形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

    A.波尔效应
    B.
    C.Hb的变构效应
    D.

    答案:C
    解析:

  • 第12题:

    关于血红蛋白与O2解离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处于氧合状态时,HbO2呈紧密型即T型
    • B、Hb分子呈松弛型即R型
    • C、正常血红蛋白的O2解离曲线呈S形
    • D、O2与Hb的结合表现为负协同作用
    • E、O2与Hb的解离呈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C

  • 第13题:

    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有密切关系,以氧分压做横坐标,氧饱和度做纵坐标,即可绘制出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气量的函数曲线,这一曲线习惯上称为氧解离曲线。
    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有下列功能意义。
    ①氧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显示出动物对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或呼吸型缺氧有很大的耐受能力。
    ②氧离曲线中断:相当于Po2变动于5.3-8.0KPa,这是HbO2释放氧气的部分,曲线走势较陡。安静时混合静脉血Po2为5.3 KPa,Hb氧饱和度约为75%,血氧含量约为14.4毫升,即每100毫升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毫升氧气,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对氧气的需要。
    ③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 KPa变动,这是曲线中最为陡峭的部分。说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变化,Hb氧饱和度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可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供组织利用。

  • 第14题:

    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生理意义在于: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生理
    意义在于: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 第15题: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有哪些特点?氧离曲线为何呈S形?


    正确答案: 特点:①反应时可逆的,并且不需要任何酶的帮助,只受O2分压的影响。氧分压升高时,Hb结合O2生成Hbo2,氧分压降低时,HbO2将O2解离去生成Hb。
    ②一个Hb可逆结合四个O2。一个Hb有四个Fe2+,每个Fe2+可结合一个O2,因此可以结合四个。
    ③在四个亚铁离子与O2结合中,任何三个亚铁离子与O2结合都会增加第四个亚铁离子与O2的亲和力;同样,任何三个亚铁离子释放O2就促进第四个亚铁离子释放O2
    呈S形的原因:Hb分子内四个亚铁离子对O2的亲和力取决于它们已经结合了多少O2,结合的O2越多则对O2的亲和力越大,氧合血红蛋白越不易解离。

  • 第16题:

    问答题
    氧离曲线为什么是特有的“S”形?在呼吸生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氧离曲线是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呈“S”形是由血红蛋白的特征决定的,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四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一个亚铁(Fe2+)。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Fe2+是逐个与氧结合的。首先与氧结合的第一个Fe2+,改变珠蛋白肽链的构型,促使第二个Fe2+与氧亲和力加强,更易与氧结合。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Fe2+对氧的亲和力,决定于他们已经结合了多少氧,即结合的氧越多,则对氧的亲和力越大,由于这种结合特点,使得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表现特殊的“S”形曲线。这种关系在呼吸生理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曲线上段平坦,相当于氧分压在60~100mmHg之间,变化较大,但饱和度变异较小,即外界或肺泡中氧分压有所下降,但氧饱和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曲线下段很陡,意味着PO2略有下降,就有较多的O2释放出来,使得氧饱和度下降迅速,特别是PO2降至40~10mmHg(相当于组织部位PO2水平),坡度下降更快。分压稍有下降就有较多的O2逸出。这一特点对供应组织活动所需要的O2是十分有利的。再者,当血液pH、PCO2增多、温度升高、血液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发生变化时,氧离曲线亦随之发生移动,使血红蛋白摄取氧和释放氧的能力发生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随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解离氧呈()
    A

    线性的

    B

    非线性的

    C

    “S”形曲线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何谓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Hb氧饱和度与PCO2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一)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由13.6kPa变化到8.0kPa时,表明这段期间PO2的变化较大,而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从肺部携带足够量的氧气到组织,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显示该段对吸入气的PO2变化有缓冲功能。
    (二)氧解离曲线中段该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8.0-5.3kPa,是HbO2释放O2的部分,在此段,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能释放较多的O2满足机体在安静状态或轻微活动时对O2的需求。
    (三)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此段曲线为最陡的一段。表明O2大量释放出来,此时,O2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75%,为安静时的3倍,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要。因此,该段曲线也代表了机体对O2的储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有密切关系,以氧分压做横坐标,氧饱和度做纵坐标,即可绘制出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气量的函数曲线,这一曲线习惯上称为氧解离曲线。
    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有下列功能意义。
    ①氧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显示出动物对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或呼吸型缺氧有很大的耐受能力。
    ②氧离曲线中断:相当于Po2变动于5.3-8.0KPa,这是HbO2释放氧气的部分,曲线走势较陡。安静时混合静脉血Po2为5.3 KPa,Hb氧饱和度约为75%,血氧含量约为14.4毫升,即每100毫升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毫升氧气,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对氧气的需要。
    ③氧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 KPa变动,这是曲线中最为陡峭的部分。说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变化,Hb氧饱和度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可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供组织利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有哪些特点?氧离曲线为何呈S形?

    正确答案: 特点:①反应时可逆的,并且不需要任何酶的帮助,只受O2分压的影响。氧分压升高时,Hb结合O2生成Hbo2,氧分压降低时,HbO2将O2解离去生成Hb。
    ②一个Hb可逆结合四个O2。一个Hb有四个Fe2+,每个Fe2+可结合一个O2,因此可以结合四个。
    ③在四个亚铁离子与O2结合中,任何三个亚铁离子与O2结合都会增加第四个亚铁离子与O2的亲和力;同样,任何三个亚铁离子释放O2就促进第四个亚铁离子释放O2
    呈S形的原因:Hb分子内四个亚铁离子对O2的亲和力取决于它们已经结合了多少O2,结合的O2越多则对O2的亲和力越大,氧合血红蛋白越不易解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