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第1题: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2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接句为:()
第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第4题:
下列孔子的语录,内容没有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有()
第5题:
翻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第6题:
翻译: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第7题:
“名不正”为什么就“言不顺”?
第8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9题:
第10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第11题:
言不顺,则事不成
言不顺,则礼不兴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事不成则言不顺
第12题:
第13题:
以下哪几项是孔子认为需要正名的缘由?()
第14题:
翻译: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第15题:
翻译: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第16题:
()《读孟尝君传》曾说:“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第17题:
()曾言“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提醒国人要警惕沙俄的侵略。
第18题:
子曰:“必也正名乎?”
第19题:
王安石
孟浩然
陶渊明
司马迁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