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要素的月值和年值。
第1题: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第2题: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规范区城气象站观测站的站点选址、设备选型、安装架设和组网传输,加强质量控制和运行保障。统一观测方法和规范,完善和严格业务考核制度,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实现区域气象观测站()。
第3题:
对拟迁一般气象站现址周边站网分布情况及现址和拟选站址周边气象探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其半径100千米范围内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量少于()个的,要适当考虑区域气象观测站。
第4题: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米、或海拔高度差在()米以上、或(),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第5题:
站址迁移后,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以下需要在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的有().
第6题:
平均气温
降水量
平均相对湿度
平均风速(2分钟)
平均风向(2分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7题:
对
错
第8题:
通过提供新的观测站点和在人们难以进入或不适合于居住的地方的观测站点的资料来增加已有观测站网的密度
用于人工观测站,提供正常观测时间以外的观测资料
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来增加观测的可靠性
通过对观测技术的标准化来保证观测站网的均一性
满足新的观测需要和要求
减少人为误差
第9题:
1
2
3
4
5
第10题:
国家气候观象台
国家气象观测站
国家天气观测站
区域气象观测站
区域天气观测站
第11题:
气压(平均、最高、最低)
气温(平均、最高、最低)
平均相对湿度
平均风向(2分钟)
平均风速(2分钟)
降水量
地温
第12题:
30
10
8
第13题:
《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采用()方法结合。
第14题:
对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进行分析,主要针对以下要素的月值和年值()。
第15题:
站址迁移后,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的要求是()。
第16题:
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平均站间距为200千米,全国布局,选择中,坚持()原则,重点考虑了观测台站的探测环境、气候的区域特点与代表性、观测站已有的资料序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外部门资源等问题。
第17题:
为了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或海拔高度差在()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第18题:
5
10
20
30
第19题: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海拔高度差在200米以上
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5000米
第20题:
国家基准观测站网
国家基本观测站网
国家一般观测站网
国家专业观测站网
第21题:
第22题:
观测效益
资料可用
资料共享
资料融合
第23题:
第24题:
差值比较
标准值比较
极值比较
趋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