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三曹”的作品有: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对酒》、《短歌行》等,曹丕的《芙蓉池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等,曹植的《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②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悲惨的社会实况,并由此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进取要求,具有一种慷慨悲凉之气。
(2)曹丕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善于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风格清丽婉转,低回哀怨。
②在诗歌形式的发展方面有着较大的贡献。此外,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3)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虽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他的诗善用比喻,注意对偶、炼字和和声色。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首屈一指,与其他建安文人一起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简述“三曹”的作品及其文学成就。”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正确答案:“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 第2题:

    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体验与辨析能力。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简述三曹的艺术成就及其各自的特点。


    正确答案: 艺术成就:
    ①其文章时代特征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
    ②文风清峻,文笔健美有力,用语简洁。
    ③思想束缚减少,精神便获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各自的特点:
    ①曹操:曹操的诗,积极奋发,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借乐府古题写时事,语言古朴自然,不加雕饰,形式自由,真率的展示了诗人兼枭雄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凉沉重的风格。 钟嵘在《诗品》中提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②曹丕:体式上其诗明显受汉乐府影响,体式上四、五、七、杂言、骚体兼而有之。 语言通俗流畅,较为抒情化,一改其父纯写己怀、不假雕饰的风格,注重形式的纯熟、唯美,倾向于华丽。
    散文辞采清丽,人情味浓且富于个性  ,尤擅长书信。
    ③曹植:前期抱负极高,作品内容豪壮,表现了建功立业、济世拯民的理想,更多的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充满了豪情;作品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后期曹植的生存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心情悲愤抑郁,作品集中地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和渴望自由解脱的心情,多为慷慨之音、忧患之辞。

  • 第4题:

    请举例简述曹植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正确答案:曹植最主要的成就在诗歌,他的五言诗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曹植的诗歌,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后期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该诗运用辘轳结构,于抒情中穿插叙事、写景,大量运用比喻、烘托、陪衬将作者激愤而又悲痛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曹植的诗歌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风格,代之以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批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其诗作中不仅出现律句,还出现了律联。此外,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用比兴手法表达思想情感。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曹植于公元232年去世,建安诗歌的时代宣告结束。

  • 第5题:

    顾恺之以曹植文学作品为脚本加以绘画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洛神赋图

  • 第6题:

    简述冰心三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及其总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①早期代表作《寄小读者》
    ②创作中期《分》《冬儿姑娘》
    ③末期《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艺术风格:清丽、隽永、典雅、富于抒情色彩。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三曹的艺术成就及其各自的特点。

    正确答案: 艺术成就:
    ①其文章时代特征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
    ②文风清峻,文笔健美有力,用语简洁。
    ③思想束缚减少,精神便获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各自的特点:
    ①曹操:曹操的诗,积极奋发,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借乐府古题写时事,语言古朴自然,不加雕饰,形式自由,真率的展示了诗人兼枭雄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凉沉重的风格。 钟嵘在《诗品》中提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②曹丕:体式上其诗明显受汉乐府影响,体式上四、五、七、杂言、骚体兼而有之。 语言通俗流畅,较为抒情化,一改其父纯写己怀、不假雕饰的风格,注重形式的纯熟、唯美,倾向于华丽。
    散文辞采清丽,人情味浓且富于个性  ,尤擅长书信。
    ③曹植:前期抱负极高,作品内容豪壮,表现了建功立业、济世拯民的理想,更多的抒写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充满了豪情;作品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后期曹植的生存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心情悲愤抑郁,作品集中地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和渴望自由解脱的心情,多为慷慨之音、忧患之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正确答案: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正确答案: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1)拜伦,代表作有:长诗《恰尔德哈罗德尔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
    (2)雪莱,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济慈,代表作有:《夜莺颂》,《希腊古翁颂》、《普赛克颂》《秋颂》。
    (4)海涅,代表作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5)雨果,代表作有:《悲惨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顾恺之以曹植文学作品为脚本加以绘画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 洛神赋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艺术成就:
    (1)叙事描写细致生动,善于选取典型细节以表现场面、表现人物的思想,善于描摹人物的口吻神情,故事性突出。
    (2)形式自由,句式篇章变化多端
    (3)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爱憎,同时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4)语言朴素,口语化,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给后人以深刻影响。汉乐府中的五言体,对后来五言诗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语言,以及各种具体的叙述描写方法,都让后人学习效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三曹”的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三曹”的作品有: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对酒》、《短歌行》等,曹丕的《芙蓉池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等,曹植的《泰山梁甫行》、《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②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悲惨的社会实况,并由此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进取要求,具有一种慷慨悲凉之气。
    (2)曹丕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善于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风格清丽婉转,低回哀怨。
    ②在诗歌形式的发展方面有着较大的贡献。此外,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3)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虽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他的诗善用比喻,注意对偶、炼字和和声色。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首屈一指,与其他建安文人一起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正确答案: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1)拜伦,代表作有:长诗《恰尔德哈罗德尔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
    (2)雪莱,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济慈,代表作有:《夜莺颂》,《希腊古翁颂》、《普赛克颂》《秋颂》。
    (4)海涅,代表作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5)雨果,代表作有:《悲惨世界》。

  • 第14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三曹诗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正确答案: 曹操:曹操诗歌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诗中表现了汉末的时代苦难和诗人的理想、怀抱以及内心苦闷。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感情深沉,气象雄浑。
    曹操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他那些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常带感情。
    曹操的贡献:
    (1)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3)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4)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曹丕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体物入微。曹丕善于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造成凄婉悲凉的抒情氛围。同时又善于揣摩他人心理,通过行为动作的刻画和直接抒情,细致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辞藻华美,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朴茂。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曹丕的散文特点是自然通脱而趋向于平易,笔锋常带感情。曹丕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它们不仅具有抒情化、世俗化的特点,而且善于叙述和描写,笔触生动,颇富情趣。
    曹丕的贡献:
    (1)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
    (2)《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
    (3)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其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其早期作品
    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曹植的散文代表了当时通脱自然而任才使气的一派。曹植的性格行为有豪纵不羁的一面,另外,又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建立功业。这使他的文章充满了豪放之气。他的几篇代表作如《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都能以气运词,颇具文采和真情。
    曹植的贡献:
    (1)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2)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
    (3)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神美。
    (4)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 第15题:

    结合《雷雨》,《日出》两部作品,分析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和《日出》,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他创造了现代话剧中第一批够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周朴园、蘩漪、陈白露、李石清等重要人物。他的剧往往人物很少,《雷雨》总共8人,《日出》稍多,也不过15人,但绝大多数人物都性格鲜明,就连一些次要人物,也都写得活灵活现。他的人物形象能够站立起来,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多面性。
    曹禺剧本的戏剧冲突都是相当尖锐、紧张的,不断地深化着,最终引向大爆发。他对冲突的组织,则是紧凑的。《雷雨》用锁闭式结构,剧本所要表现的便是各种冲突的最后结局,这些冲突的缘由,则在人物的对话中用回叙的方式来交待。《日出》用人像展览式,剧中人物虽有主次,但并无中心人物,而且互为宾本,交相映衬;冲突也非单线的,而是多线索交错,目的在于通过较多人物的塑造,共同地完成主题。
    《雷雨》的情节结构,是一幅以血缘亲子关系纵横交织的网络整体。以亲缘关系连结了冲突各方的人物,使结构十分紧凑。在一天时间里了结周朴园几十年的冤孽,所以一开幕各种关系均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日出》的结构,既不是纯粹由人像展览构成的横断面结构,亦非单纯情节与性格的纵深展开。而是二者结合成的一个以潘、李冲突为贯穿主线,勾连出上下层社会两个扇形横断面的辐射结构。
    语言对塑造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其重要性超过了小说等文体。“高度性格化,富于动作性,有诗意、有境界,声调铿锵,节奏鲜明”是曹禺戏剧语言的最大长处。曹禺让剧中人物一张口,就可使观众看到其身份、地位、职业、教养、性格特征等等。有些对话看来平平淡淡,却因只能出于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人之口,故对塑造人物形象也起重大作用。
    在曹禺的高超的话剧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融汇,使这外来的戏剧形式为我所用,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衡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惟其如此,它才是话剧艺术在中国成熟的标志,它使这种外来形式在中国的土壤上扎下了根。《雷雨》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侍萍重新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蹈陷阱却偏偏落人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正是命运悲剧影响的表现。《雷雨》又有明显的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这特别表现在塑造“雷雨”式的人物蘩漪之上。这个“雷雨”性格对周家矛盾的公开爆发,对促成悲剧起了极重要的作用。《雷雨》更是一出社会悲剧。《雷雨》写出周家的悲剧原因,根本是因为周朴园等对侍萍、蘩漪、四风等各种类型妇女的压迫、蹂躏造成的,而且它还涉及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可以说曹禺对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在艺术上都有所吸收,他把这些集中在一起,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用西方悲剧观念来衡童也是够标准的一出悲剧。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话剧艺术已为中华民族所掌握。
    曹禺把刻画血肉丰满、高度个性化的人,作为话剧文学创作的核心,运用动作停顿、哑场、气氛、渲染、象征和表现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多面性和立体性。

  • 第16题: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陈琳
    • B、曹植
    • C、曹丕
    • D、王粲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哀江南赋

  • 第18题:

    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正确答案: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及其保护。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体验与辨析能力。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冰心三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及其总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①早期代表作《寄小读者》②创作中期《分》《冬儿姑娘》③末期《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艺术风格:清丽、隽永、典雅、富于抒情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三曹诗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正确答案: 曹操:曹操诗歌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诗中表现了汉末的时代苦难和诗人的理想、怀抱以及内心苦闷。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感情深沉,气象雄浑。
    曹操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他那些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常带感情。
    曹操的贡献:
    (1)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3)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4)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曹丕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体物入微。曹丕善于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造成凄婉悲凉的抒情氛围。同时又善于揣摩他人心理,通过行为动作的刻画和直接抒情,细致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辞藻华美,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朴茂。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曹丕的散文特点是自然通脱而趋向于平易,笔锋常带感情。曹丕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它们不仅具有抒情化、世俗化的特点,而且善于叙述和描写,笔触生动,颇富情趣。
    曹丕的贡献:
    (1)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
    (2)《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
    (3)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其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其早期作品
    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曹植的散文代表了当时通脱自然而任才使气的一派。曹植的性格行为有豪纵不羁的一面,另外,又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建立功业。这使他的文章充满了豪放之气。他的几篇代表作如《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都能以气运词,颇具文采和真情。
    曹植的贡献:
    (1)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2)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
    (3)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神美。
    (4)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雷雨》,《日出》两部作品,分析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和《日出》,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他创造了现代话剧中第一批够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周朴园、蘩漪、陈白露、李石清等重要人物。他的剧往往人物很少,《雷雨》总共8人,《日出》稍多,也不过15人,但绝大多数人物都性格鲜明,就连一些次要人物,也都写得活灵活现。他的人物形象能够站立起来,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多面性。
    曹禺剧本的戏剧冲突都是相当尖锐、紧张的,不断地深化着,最终引向大爆发。他对冲突的组织,则是紧凑的。《雷雨》用锁闭式结构,剧本所要表现的便是各种冲突的最后结局,这些冲突的缘由,则在人物的对话中用回叙的方式来交待。《日出》用人像展览式,剧中人物虽有主次,但并无中心人物,而且互为宾本,交相映衬;冲突也非单线的,而是多线索交错,目的在于通过较多人物的塑造,共同地完成主题。
    《雷雨》的情节结构,是一幅以血缘亲子关系纵横交织的网络整体。以亲缘关系连结了冲突各方的人物,使结构十分紧凑。在一天时间里了结周朴园几十年的冤孽,所以一开幕各种关系均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日出》的结构,既不是纯粹由人像展览构成的横断面结构,亦非单纯情节与性格的纵深展开。而是二者结合成的一个以潘、李冲突为贯穿主线,勾连出上下层社会两个扇形横断面的辐射结构。
    语言对塑造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其重要性超过了小说等文体。“高度性格化,富于动作性,有诗意、有境界,声调铿锵,节奏鲜明”是曹禺戏剧语言的最大长处。曹禺让剧中人物一张口,就可使观众看到其身份、地位、职业、教养、性格特征等等。有些对话看来平平淡淡,却因只能出于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人之口,故对塑造人物形象也起重大作用。
    在曹禺的高超的话剧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融汇,使这外来的戏剧形式为我所用,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衡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惟其如此,它才是话剧艺术在中国成熟的标志,它使这种外来形式在中国的土壤上扎下了根。《雷雨》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侍萍重新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蹈陷阱却偏偏落人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正是命运悲剧影响的表现。《雷雨》又有明显的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意味。这特别表现在塑造“雷雨”式的人物蘩漪之上。这个“雷雨”性格对周家矛盾的公开爆发,对促成悲剧起了极重要的作用。《雷雨》更是一出社会悲剧。《雷雨》写出周家的悲剧原因,根本是因为周朴园等对侍萍、蘩漪、四风等各种类型妇女的压迫、蹂躏造成的,而且它还涉及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可以说曹禺对欧洲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在艺术上都有所吸收,他把这些集中在一起,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用西方悲剧观念来衡童也是够标准的一出悲剧。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话剧艺术已为中华民族所掌握。
    曹禺把刻画血肉丰满、高度个性化的人,作为话剧文学创作的核心,运用动作停顿、哑场、气氛、渲染、象征和表现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多面性和立体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