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就是一种回报,如果父母对自己不好,不尽孝也在情理之中。
第1题: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如果有人不想做官了,亲养父母是最好的托词。因为最高统治者标榜孝道,不得不予以准许。譬如西晋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奏自己需要赡养老祖母。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孝既能成为选官的标准,也能成为辞官的托词
B.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的孝还表现在选官制度上
C.在汉代孝作为一门选官的科目已经具有了雏形
D.提倡孝道是中国历朝维护统治的基础
第2题:
“非孝者,无亲”的意思是:()
第3题:
下列行为中,属于“孝”的行为是()。
第4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接句为:()
第5题:
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
第6题:
顶撞父母
晨醒昏定
不违背父母的任何要求
父母在,必远游
第7题:
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年迈,子女尽孝养之责,天经地义
不论以什么方式、用什么内容行孝,只要真心真意,都将是珍贵和美好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爱今天的老人,就等于关爱明天的自己
第8题:
孩子自尊心受伤,感到人格尊严被贱踏,不被尊重
孩子也会经常的批评别人
孩子总是被父母否定,自信心受挫,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因而变得胆怯,自卑,退缩
认为自己不讨父母喜欢,因而不能接纳自己,自我价值感低;遇到问题采取逃避方式,自我设限
孩子不听批评,反正你不会把我怎么样,因而对批评油盐不进,任你批评得如何狂风暴雨,我就是魏然如泰山不动
第9题:
尽孝道的朋友
孝敬其朋友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以孝子为友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开宗明义章
三才章
孝治章
圣治章
第13题:
灰分是一种无用的杂质,在炼焦时不熔融,不粘结也不收缩,往往不易()造成炼焦煤料中()不好。
第14题:
我们在赡养父母时,如果没有敬爱之心,则不能称为“孝”
第15题:
孝悌,孝,指对父母亲孝;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第16题:
老师在激发学生内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常见的难度是()
第17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出自()
第18题:
诸多社会道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家庭伦理道德的缺失
新“24孝”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重整和构建
社会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子女尽孝
不能尽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仅靠出台新“24孝”标准是不能解决的
第19题:
给父母尽孝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为自己尽孝
为师父尽孝
第20题: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不孝顺的人,不会有亲近的人
不孝顺的人,父母也不喜欢他
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就是无视自己父母的存在
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自己父母也不要他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