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沟通的现象,我国学者钱钟书称之为“通感”。
第1题:
第2题:
()极大地突破了直接感觉经验的界限,丰富了内容,产生了“通感”等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第3题: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中说哪篇文章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第4题:
色彩的视觉会引起对听觉和味觉的联想,这种联想现象心理学上认为是()的产物,它能在各种感官之间产生通感作用。
第5题:
()对美学上的“联觉”或“通感”有精辟的论述。
第6题:
通感是指“此有所感而通于彼”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人的感觉的()。
第7题:
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通感属于()范畴。
第8题:
联感
联觉
感知
知觉
第9题:
审美感觉
审美印象
审美感知
审美知觉
第10题:
罗丹
达芬奇
钱钟书
李泽厚
第11题:
被洞悉感
感觉过敏
感知综合障碍
体感异常
第12题:
灵感
联想
想象
通感
第13题:
通感,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
第14题:
中国美学中,最早系统论述通感这一美感机能的学者是()。
第15题:
《通感》的作者是()
第16题:
人们看到苹果就产生了苹果的绿色的视觉,摸一下则产生光滑的触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第17题:
属于知觉障碍的精神症状是()。
第18题:
一种感官的变化,通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要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
第19题: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第20题:
同感
知觉
感觉
联觉
第21题:
第22题:
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
钱钟书
第23题:
分离现象
整合现象
挪移现象
变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