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为什么要控制原料油中的硫含量?”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何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水含量?


    正确答案: ⑴水对催化剂活性和强度影响很大,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
    ⑵水汽化要吸收较大的热量,增加了加热炉负荷。
    ⑶水汽化后增加了系统压力,引起压力波动,严重时要减量甚至停工。

  • 第2题:

    原料油为什么要控制350℃以前馏份含量≯10%(V)?


    正确答案: 原料油350℃以前馏份一般控制在≯10%(V)范围内,若其过多,则轻组分含量过多,造成裂化条件苛刻,浪费装置处理能力,且降低汽油辛烷值,影响产品质量。

  • 第3题:

    当原料油中的硫含量发生较大波动时,将可能导致产品中的硫的含量超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硫、磷元素的含量,通常在碳钢中受到严格控制,而在易切削钢中为什么要适当提高?


    正确答案:因钢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硫、磷后,能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在进行切削加工的过程中易于断屑。因此,在工业上,常在炼钢时有意地提高钢的含硫、磷量,制成适合自动车床进行高速切削用的易切削钢,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降低刀具磨损。

  • 第5题:

    为什么要控制新氢和原料油中的Cl?


    正确答案: 原料中Cl的加氢后产生的HCL会对工艺过程的操作带来问题,在高温条件下会与容器或管线材质中的Fe、Ni反应产生腐蚀。在有“CI”存在时,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对点腐蚀特别敏感。点腐蚀在生产中是很危险的,它在一定区域内迅速发展,并往深处穿透,以致造成设备因局部地区破坏而损坏,或因个别地方穿孔而进行渗漏。同时HCL会与系统中的NH3反应会形成NH4Cl,在低于180~200℃的条件下就会大量析出,沉积出来而堵塞系统。美国有的炼厂全用重整氢,在压缩机出口阀门内常发现有白色NH4Cl结晶物堆积,这是因为重整氢中有微量氯存在,因此加氢裂化对原料油和氢中的Cl要加以限制。

  • 第6题:

    原料油中水含量要求控制多少,为什么?


    正确答案: 水对催化剂的活性和强度有影响,严重时影响催化剂寿命,另一方面水汽化要吸收较大热量,增加了加热炉的负荷。水汽化后,增加了装置系统压力,引起压力波动,甚至超压,严重时则要减油直至停工,进反应器原料油的含水量最大值为500ppm,一般要求小于300ppm。

  • 第7题:

    为什么要控制石脑油的硫含量?


    正确答案: (1)在油品储运过程中,硫醇极易和油品中的不饱和烃生成胶状物质,使油品的安定性变差。
    (2)当油品中硫醇含量大于60ppm时就具有腐蚀性。
    (3)当重石脑油用作重整进料时,硫还会使重整催化剂中毒。

  • 第8题:

    下列选项中,不是原料油质量控制指标的是()。

    • A、焦粉含量
    • B、硫含量
    • C、氮含量
    • D、正构烷烃含量

    正确答案:D

  • 第9题:

    以下原料性质中,不是针对催化剂性能考察的目的有()。

    • A、原料油的含硫量
    • B、原料油的金属含量
    • C、原料油的总氮含量
    • D、原料油的粘度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为什么钢材要控制硫磷含量?


    正确答案: 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硫和铁生成的硫化铁(FeS)易于和r-铁形成低熔点(985℃)的共晶体,并分布晶界,产生热脆性。钢在热压力加工温度范围(1000~2000℃),共晶体熔化,这就导致钢材在高温下破裂。
    此外,硫在钢中还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和耐腐蚀性,所以普通碳素钢的含硫量控制在0.05%以下,优质碳素钢控制在0.035%以下。
    磷在钢中也是有害元素,它能熔入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塑性下降,而使其强度、硬度增高。含磷量高的钢在低温时,塑性与韧性很低,所以普通碳素钢控制含磷量在0.045%以下,优质碳素钢含磷量控制在0.035%以下。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控制钢中的硫与磷含量?

    正确答案: 钢中的硫与磷一般是有害元素。硫含量过高,使钢出现“热脆”,在高温下锻造或轧制时,因晶界处易熔化而出现锻轧热裂纹;磷含量过高,使钢出现“冷脆”,在低温下的韧性急剧下降,易出现脆性断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何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水含量?

    正确答案: ⑴水对催化剂活性和强度影响很大,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
    ⑵水汽化要吸收较大的热量,增加了加热炉负荷。
    ⑶水汽化后增加了系统压力,引起压力波动,严重时要减量甚至停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原料油中硫含量对炭黑生产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①含硫较高时,在高温反应过程中,形成HS、CS2、SO2和游离硫,将降低反应应温度。
    ②部分硫与炭黑化学结合形式残留在炭黑粒子中,形成硬碳
    ③部分气态硫化物随尾气排出产生硫酸和亚硫酸,即降低炭黑质量,损坏设备还污染大气
    ④游离硫太多会引起胶料的早期硫化,降低焦料的使用性能。

  • 第14题:

    为什么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残碳含量?


    正确答案: 由于干点指标为一个综合指数,代表某条件下的油料的混合物,因此当有少量较重组分尤其是沸点较高的组分混入时,在催化剂活性以及寿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控制加氢裂化原料时,单独控制干点是不够的,还要严格控制其他指标。控制残碳的含量就是其中一个指标。残炭是指石油产品蒸发和热解后所形成的碳质残余物。它不全是碳,而是会进一步热解变化的焦炭。残炭值的大小,反映了油品中多环芳烃、胶质、沥青质等易缩合物质的多少。原料油的残炭值(CCR)增加对产品收率影响较小,加氢所得尾油的残炭值增加不多。但催化剂结焦速度加快,必须提高反应温度以弥补催化剂的活性下降,这将严重影响到催化剂的运转周期,因此在装置设计时均限定了原料油的残炭值。

  • 第15题:

    为什么原料油要规定硫的上下限?


    正确答案: Cat只有以硫化态才具有较好的活性,如果原料油中硫含量太低,必会导致Cat硫含量的损失,降低活性,如果硫含量太高,不但氢耗上升,而且设备腐蚀加带,所以要控制硫的上、下限。

  • 第16题:

    炼钢为什么要脱硫,对钢中硫含量有什么要求?


    正确答案: 硫主要来自原料,对绝大多数钢种来讲硫是有害元素。所以脱硫是炼钢的基本任务之一。
    硫在钢中是以FeS形式存在。硫会造成钢的“热脆”性。FeS熔点为1193℃,而Fe与FeS组成的共晶体,其熔点只有985℃。液态Fe与FeS可以无限互溶,但FeS在固态铁的溶解度很小,仅为0.015%~0.020%。所以当钢的硫含量超过0.020%时,钢水在冷却凝固过程中由于偏析,Fe-FeS以低熔点的共晶体呈网状分布于晶界处;钢的热加工温度在1150~1200℃,在此温度下晶界处共晶体已熔化,当钢受压后造成晶界的破裂,这就是钢的“热脆”性。钢中氧含量较高时,FeO与FeS形成的共晶体熔点更低,只有940℃,更加剧了钢的“热脆”现象。
    除此之外,硫还会明显地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引起高温龟裂,并在金属焊缝中产生许多气孔和疏松,从而降低焊缝的强度。当硫含量超过0.06%时,显著恶化了钢的耐腐蚀性。对于工业纯铁和硅钢来说,随着钢中S含量的提高磁滞损失增加,影响钢的电磁性能。同时连铸坯(或钢锭)凝固结构中硫的偏析也最为严重。
    基于硫对钢的上述危害,不同钢种对硫含量有着严格规定,例如:非合金钢中普通质量级钢w[s]≤0.045%,优质级钢w[S]≤0.035%,特殊质量级钢w[S]≤O.025%。为了提高钢的质量和满足连铸工艺的要求,钢水中的硫含量要比规格规定低得多,有的要求w[S]<0.005%,甚至更低。
    但是,对于有些钢种,硫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的。例如含硫易切削钢,要求w[S]=O.08%~O.20%,甚至高达0.30%。

  • 第17题:

    关于引起轻石脑油中硫含量上升的影响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料油中硫含量上升
    • B、裂化反应器第四床层温升不够
    • C、原料油过滤器切换不够
    • D、塔顶温度偏低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为何要控制原料油中的Fe2+含量,一般控制指标多少?


    正确答案: 铁对于催化剂的活性影响不大,原料油铁离子含量超标,引起蜡油的颜色较黑,比色偏大,杂质含量高,导致原料油过滤器堵塞严重;从而使精制反应器床层堵塞,硫化铁在反应器顶部堆积,引起催化剂结块,造成反应物料短路、沟流、反应器个别点温度偏高;同时床层压降上升,循环氢压缩机动力消耗增大,出入口压差升高,迫使装置催化剂在活性尚未丧失之前就须停工处理。铁源于原料油中的环烷酸或硫化物在贮运或加工中生成的环烷酸铁或硫化铁。前者为可溶性铁,进入装置后难以除去,在高温状态下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会积聚在反应器顶部的催化剂表面,所以要尽量防止可溶性铁的生成。原料油中铁含量控制小于1.0ppm。

  • 第19题:

    为什么合成操作要控制新鲜气总硫含量≤0.1PPm?


    正确答案: 硫是最常见的毒物,也是引起催化剂活性衰退的主要物质,原料气中的硫一般以硫化氢(H2S)和硫氧化碳(COS)的形式存在。硫化氢与活性铜反应。(H2S+Cu=CuS+H2)在合成甲醇反应条件下,COS分解:COS+H2=CO+H2S生成的H2S再与活性铜反应生成无活性的硫化铜。
    新还原的催化剂在250℃,COS浓度为23~41ppm条件下,中毒时间超过42小时,CO转化率将下降40%而使催化剂失去使用价值。防止催化剂中毒的唯一途经是严格控制净化脱硫工序的工艺指标,要控制新鲜气总硫含量≤0.1ppm。

  • 第20题:

    为什么要控制原料油中的氮含量?


    正确答案: 氮化物按其氮原子在分子中是否有孤对电子而分为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二大类,由于碱性氮化物中氮杂原子存在有自由的孤对电子,即一些胺类、二氢吲哚类和六员环杂环氮化合物,这些碱性氮化物很容易吸附在催化剂酸性活性中心,因此对催化剂的毒性很大。有分子筛的催化剂比无定型催化剂更怕碱性氮化物,这是因为有机碱氮化物在催化剂上吸附与酸碱强度有关,分子筛酸性比无定形强,而脱附与温度有关,分子筛催化剂反应温度相对低,脱附慢。
    氮化物不仅影响催化剂的稳定性,对催化剂积炭也有很大影响。日本有些研究表明催化剂结炭成分含氮量远高于油中含氮化合物含量。有学者认为,中小型含氮化合物是生焦生碳的前驱物,芳烃及氮化合物受催化剂吸附过强,集中在B酸分子中心时间过长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积炭覆盖了活性表面,造成裂化催化剂活性下降。实验室数据也表明Ni-Mo系催化剂在相同转化率的条件下氮含量2000ppm以及0ppm两种原料,其反应温度差可以达到85℃,对贵重金属催化剂的影响更大,达到110℃。当氮含量由500ppm增加到1300ppm时,催化剂的失活率增加近3倍。因此在各项指标中首要关注的是原料中的氮含量。与众多国外原油相比,我国原油的特点是多数含硫少含氮高,因此加工我国陆上原油时,对原油中的氮含量应倍加关注。
    直馏馏分油中的氮化物一般是以杂环氮化物形式存在的,其中有五员环和六员环。最常见的有吡啶、喹啉、吡咯、吲哚、咔唑及其衍生物。氮化物的分布与原料馏程有很大的相关性。当馏分变重时,一方面氮化物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多环杂氮原子化合物大量出现。因为杂环氮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强烈吸附对加氢脱氮有自阻作用,由于原料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及所有的加氢脱氮反应的中间产物均具有较强的碱性,它们可与催化剂活性中心产生很强的吸附作用,且又难于脱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催化剂反应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或暂时中毒。原料油的氮含量大幅度增高往往意味着原料油变重、变劣,绸环化合物、芳烃含量相应增加,其他杂质含量也上升,需要提高反应温度以补偿催化剂活性的下降。氮化物的脱除一般先经过氮杂环的加氢饱和,因此要达到深度脱氮总是伴随大量耗氢。氮化物在催化表面上的吸附比含氧、含硫化合物和芳烃容易得多,因此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催化剂表面上氮化物的覆盖率相当大,但并非所有吸附的氮化物都经受加氢、氢解而脱氮,这不仅阻滞其它的加氢反应,还可能导致催化剂表面积炭的生成,使催化剂由原来的可逆吸附中毒变成了永久失活,也会造成酸性载体中毒。由于分子筛易被有机氮化物中毒,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进入裂化反应器原料中的有机氮化物含量,一般要求低于10ppm。当进料油中氮含量增加时,应适当提高前置精制反应器的反应温度。同时高的氮含量还会引起较高的氨分压,这对裂化催化剂的裂化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导致较高的裂化段反应温度。

  • 第21题:

    原料油硫含量降低到多少,就需要补硫?哪种补硫方案较好?


    正确答案: 原料油硫含量降低后对精制脱氮活性影响最大,循环氢中H2S含量不能降到300ppm,长期维持在低于300ppm时催化剂的反应温度需要提高一些,H2S含量在0.05~0.1%是维持催化剂在较高活性稳定运转的低限,如果把H2S含量提高到0.5%,则催化剂活性将进一步提高。装置如果加工低硫原料油(如大庆)后,由于硫含量低,系统不能维持最低的硫化氢含量要求,需要补硫,加CS2比较方便但不经济。注CS2最好连续进行,间断加入是不好的,注入炼厂酸性气比较好,但由于压缩机的腐蚀问题,所以不能长期进行。最好的方法是原料进行调和,使原料硫含量保持一定范围内。

  • 第22题:

    为什么要控制钢材中硫的含量?


    正确答案: 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硫和铁生成的硫化铁(FeS)易于和铁形成低熔点(985℃)的共晶体,并分布晶界,产生热脆性。钢在热压力加工温度范围(1000~2000℃),共晶体熔化,这就导致钢材在高温下破裂。此外,硫在钢中还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和耐腐蚀性,所以普通碳素钢的含硫量控制在0.05%以下,优质碳素钢控制在0.035%以下。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钢中硫和磷的含量?

    正确答案: 硫的存在易使钢产生热脆,磷的存在易使钢产生冷脆,故要严格控制钢中硫和磷的含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