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药剂是()。A、敌敌畏B、对硫磷C、磷化铝D、灭幼脲

题目

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药剂是()。

  • A、敌敌畏
  • B、对硫磷
  • C、磷化铝
  • D、灭幼脲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更多“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药剂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美国白蛾的前翅类型是()。


    正确答案:鳞翅

  • 第2题:

    小菜蛾发生严重的地区不应该做的是()。

    • A、采用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 B、避免使用单一药剂防治
    • C、摘除基部老黄叶,集中销毁
    • D、采取药剂尽量不是小菜蛾产生抗药性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关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药剂药械管理的意见》强调,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要重点推广松毛虫、美国白蛾、松褐天牛、小蠹虫类等()监测、()监测、()监测技术。


    正确答案:引诱剂;灯诱;遥感

  • 第4题:

    目前防治美国白蛾较为有效的人工繁育的天敌主要是()。


    正确答案:周氏啮小蜂

  • 第5题:

    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美国白蛾在我国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裂缝或枯枝层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天,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在寄主叶背和草丛中,傍晚和黎明活动,在寄主叶背上产卵,卵单层排列成块状,覆盖有白色鳞毛,每卵块5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伏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m;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叶柄和主脉。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能力达8-12天,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附在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幼虫共7龄。6-7月为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8-9月为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9月以后老熟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美国白蛾喜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果园、村落周围及庭院等处的树木常集中发生,林缘发生较重,尤其是光照与积温,可以决定此虫在一个地区能否存活下来及可能完成的世代数。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果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
    (2)、做好虫情监测,一旦发现检疫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3)、根据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设置灯光诱杀。
    (4)、人工摘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在4龄前群集于网幕中,危害状比较明显,应抓住这一时机发动人工摘除网幕,消灭幼虫。
    (5)、采用美国白蛾性引诱剂诱杀成虫,配合灯光诱杀效果更好。
    (6)、药剂防治。幼虫期,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0%菊杀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
    (7)、生物防治。可用苏云菌杆菌(1亿孢子/ml)和灯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还可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同时要保护和利用草蛉、胡蜂、蜘蛛、鸟类等天敌。

  • 第6题:

    为什么防治美国白蛾一般应在3—4龄幼虫前进行?


    正确答案:因为3-4龄前幼虫集中在网幕内取食,易于发现和消灭(包括人工剪除虫卵)。另外,幼虫抗药力差,防治效果好。而5龄后幼虫分散危害,抗药性增强,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防治美国白蛾一般应在3-4龄幼虫前进行。5龄后幼虫分散危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 第7题:

    问答题
    美国白蛾的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美国白蛾寄主十分广泛,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如桑、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以幼虫群集取食寄主叶片,3~4龄幼虫为害时吐丝结成网幕,随着虫龄增大,网幕不断扩展,包围更多叶片,大发生时,可致寄主叶片被成片食尽,以至植株枯死。
    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对来自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包装箱、集装箱、运输工具和铺垫物实施严格检疫。
    (2)人工防治。在成虫期捕杀成虫,卵期及1~3龄幼虫期采摘卵块和剪除网幕,蛹期翻挖灭蛹,集中烧毁深埋。
    (3)诱杀防治。五龄幼虫期,在离地面1米处扎缚稻草或其他干草,引诱幼虫入內化蛹,至化蛹盛末期,解下缚草,集中烧毁灭蛹。
    (4)诱杀成虫。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5)药剂防治。在二、三龄幼虫高峰期,统一行动,施药防除。
    (6)生物防治。保护蜘蛛、寄生蜂等自然天敌;喷洒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美国白蛾防治应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原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关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药剂药械管理的意见》强调,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要重点推广松毛虫、美国白蛾、松褐天牛、小蠹虫类等()监测、()监测、()监测技术。

    正确答案: 引诱剂,灯诱,遥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人工防治:人工剪除网幕;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并集中销毁,灭杀幼虫。
    (2)诱集防治:在成虫发生期点黑光灯可以进行诱杀,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
    (3)生物防治:在美国白蛾3龄幼虫期以前,喷洒核型多角体病毒和Bt复合制剂;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各放蜂(白蛾周氏啮小蜂)一次,放蜂量为美国白蛾虫量的3-5倍。
    (4)化学防治:于2、3龄幼虫高峰期,统一行动,喷洒化学药剂,每代喷洒2-3次,即可收良好效果。常用药剂有: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2.5%澳氰菊醋3000倍液等。在幼虫4龄前,喷洒灭幼脉l号2000倍液,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美国白蛾在我国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裂缝或枯枝层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天,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在寄主叶背和草丛中,傍晚和黎明活动,在寄主叶背上产卵,卵单层排列成块状,覆盖有白色鳞毛,每卵块5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伏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m;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叶柄和主脉。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能力达8-12天,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附在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幼虫共7龄。6-7月为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8-9月为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9月以后老熟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美国白蛾喜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果园、村落周围及庭院等处的树木常集中发生,林缘发生较重,尤其是光照与积温,可以决定此虫在一个地区能否存活下来及可能完成的世代数。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果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
    (2)、做好虫情监测,一旦发现检疫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3)、根据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设置灯光诱杀。
    (4)、人工摘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在4龄前群集于网幕中,危害状比较明显,应抓住这一时机发动人工摘除网幕,消灭幼虫。
    (5)、采用美国白蛾性引诱剂诱杀成虫,配合灯光诱杀效果更好。
    (6)、药剂防治。幼虫期,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0%菊杀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
    (7)、生物防治。可用苏云菌杆菌(1亿孢子/ml)和灯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还可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同时要保护和利用草蛉、胡蜂、蜘蛛、鸟类等天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美国白蛾防治中推荐应用的天敌是赤眼蜂。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美国白蛾防治中推荐应用的天敌是白蛾周氏啮小蜂。

  • 第13题:

    我国针对行道树和防护林的检疫害虫有()四种。

    • A、美国白蛾、椰心叶甲、红棕象甲、冠瘿病菌
    • B、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红棕象甲、冠瘿病菌
    • C、美国白蛾、椰心叶甲、松材线虫、冠瘿病菌
    • D、美国白蛾、椰心叶甲、红棕象甲、松突圆蚧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美国白蛾防治中推荐应用的天敌是赤眼蜂。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下列害虫属于咀嚼式口器的是()

    • A、蚜虫
    • B、美国白蛾
    • C、红蜘蛛
    • D、刺蛾

    正确答案:B,D

  • 第16题:

    美国白蛾()年传入我国()。


    正确答案:1979;辽宁省丹东市

  • 第17题:

    如何区别及防治杨银潜蛾与杨白潜蛾?


    正确答案: 杨银潜蛾与杨白潜蛾均分布于我省各地,为害杨叶。这两种害虫的幼虫也都在叶肉内潜食,但危害特点不同。杨银潜蛾为害的叶面可见幼虫蛀道痕迹,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弯曲的蛀道;而杨白潜蛾蛀道扩大连成一片,危害严重时叶面呈现黑斑块,叶子上下表皮分离。杨银潜蛾成虫体长稍长,约6mm,体翅银白色,有光泽,前翅中央有两条褐色纵纹,中间金黄色,其上、下方有短线纹。前翅外缘有个三角形的黑色斑,斑内为金黄色。
    防治这两种害虫的方法为,可于成虫产卵期和幼虫为害期喷1.8%阿维菌素2000~2500倍液,或喷25%灭幼脲3号500~600倍液。在冬春季节清除林内落叶,集中消灭越冬虫蛹,减少虫源。

  • 第18题:

    如何认识美国白蛾的检疫重要性?(从传播方式、危害性、防治难易程度、传入成功率等方面认识)


    正确答案:传播方式
    各虫态均可传播,主要以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农林产品、运输工具、包装物、铺垫物、集装箱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危害性
    以幼虫取食树叶,并常群集叶上吐丝做网巢,在其内食害,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大部分吃光,造成树木部分或整株死亡。严重受害的果树造成果实严重减产,导致几年不结实。同时被害树木变得衰弱,易受其他虫病侵袭,也大大削弱了抗寒力。幼虫嗜食桑叶,对养蚕业有严重威胁
    防治:
    对进口的寄主植物、包装物、集装箱和运输工具要
    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寄主植物可用溴甲烷熏蒸,
    植物性包装物用85℃蒸汽处理1h。
    2.在幼虫4龄前剪除网幕,集中销毁。幼虫老熟时,树
    干束草诱集化蛹集中消灭。
    3.幼虫4龄前可用胃毒剂、触杀剂和灭幼脲等药剂喷布
    树冠,杀灭幼虫。
    4.我国已发现20多种可利用的天敌。在非养蚕区利用青
    虫菌和杀螟秆菌防治以利于保护天敌,在养蚕区利用
    美国白蛾核型、质型多角体、颗粒体病毒防治。
    5.在成虫发生期点黑光灯诱杀。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椰心叶甲、美国白蛾的检疫与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椰心叶甲检疫与防治方法:
    1、严禁从分布区引进种苗,口岸发现虫情立即熏蒸处理。
    2、出口植物在出口前用甲萘威溶液处理两次。
    3、如将心叶轻轻打开,1g/L甲奈威+1.28g80%的西维因粉剂混合喷施。对成虫和幼虫有效。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雾×呋喃丹300g/棵×剪除心叶淋灌100ml甲胺磷、爱禾150g/亩,喷施
    4、生物防治:天敌:椰心叶甲姬小蜂、椰青红斑蛾赤眼蜂、黄蚁、树蛙和壁虎等;生防菌:绿僵菌可杀死椰心叶甲各虫态。
    (2)美国白蛾检疫与防治方法:
    1、对进口的寄主植物、包装物、集装箱和运输工具要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寄主用20-30g/m3溴甲烷熏蒸48h,包装物可用85℃蒸气处理1h。
    2、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从疫区调出寄主苗木
    3、幼虫用胃毒剂、触杀剂和灭幼脲等药剂喷布树冠,杀灭幼虫4、我国已发现20余种可利用的天敌。在非养蚕区可利用青虫菌和杀螟秆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美国白蛾分类地位、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分类地位:鳞翅目,灯蛾科。
    危害特点: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2)人工防治;
    (3)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
    (4)利用生物和化学制剂喷药防治;
    (5)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防治美国白蛾一般应在3—4龄幼虫前进行?

    正确答案: 因为3-4龄前幼虫集中在网幕内取食,易于发现和消灭(包括人工剪除虫卵)。另外,幼虫抗药力差,防治效果好。而5龄后幼虫分散危害,抗药性增强,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防治美国白蛾一般应在3-4龄幼虫前进行。5龄后幼虫分散危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区别及防治杨银潜蛾与杨白潜蛾?

    正确答案: 杨银潜蛾与杨白潜蛾均分布于我省各地,为害杨叶。这两种害虫的幼虫也都在叶肉内潜食,但危害特点不同。杨银潜蛾为害的叶面可见幼虫蛀道痕迹,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弯曲的蛀道;而杨白潜蛾蛀道扩大连成一片,危害严重时叶面呈现黑斑块,叶子上下表皮分离。杨银潜蛾成虫体长稍长,约6mm,体翅银白色,有光泽,前翅中央有两条褐色纵纹,中间金黄色,其上、下方有短线纹。前翅外缘有个三角形的黑色斑,斑内为金黄色。
    防治这两种害虫的方法为,可于成虫产卵期和幼虫为害期喷1.8%阿维菌素2000~2500倍液,或喷25%灭幼脲3号500~600倍液。在冬春季节清除林内落叶,集中消灭越冬虫蛹,减少虫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识别大袋蛾;茶袋蛾与白囊袋蛾的护囊特征,并说明袋蛾类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三种袋蛾护囊特征为:大袋蛾护囊呈纺锤形,雄虫护囊长约52mm,雌虫护囊长约62mm,护囊上常有较大的碎片和小枝条,排列不整齐。茶袋蛾护囊丝质,纺锤状,枯枝色。幼时囊外贴以叶屑;枝皮碎片,稍大则有许多的小枝缀于囊外,整齐地平行排列。白囊袋蛾护囊细长呈纺锤形,灰白色。雄囊长30mm,雌囊长38mm,以丝缀成,较紧密,囊外不被枝叶。
    袋蛾类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袋囊,消灭幼虫。
    (2);生物防治幼虫期用含孢量1—4亿/ml的青虫菌液喷雾。保护伞裙寄生蝇等天敌。
    (3);药剂防治在幼龄幼虫(3龄前)盛期及时喷药。常用药剂为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脂乳油5000-6000倍液;也可以用40%久效磷以5-15ml/株的药剂量实施根际注射;发生面积大时,用50%敌百虫油剂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用药量为2.3-2.6kg/每公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