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题目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相似考题
更多“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② 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③ 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 第2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 A、小麦光腥黑穗病
    • B、小麦矮腥黑穗病
    • C、小麦网腥黑穗病
    • D、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哪一种病害可造成常年流行()。

    • A、棉花枯萎病
    • B、小麦锈病
    • C、小麦腥黑穗病
    • D、棉黄萎病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论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 第5题: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发生规律有什么?


    正确答案: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② 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③ 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越冬场所:
    病菌以冬孢子或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肥中越冬。
    传播途径:
    冬孢子在内部和外部,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
    病区主要靠带菌土壤传播。
    粪便和秸秆也能传病。
    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侵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与小麦印度腥黑穗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发生规律:小麦矮腥黑穗的冬孢子在适合的条件下会立即萌发,而印度腥黑穗的冬孢子一般要经过6-8个月的休眠期才会萌发;矮腥有幼苗侵入,而印度腥黑穗在抽穗时侵入;矮腥病菌的传播方式为种传和土传,而印度腥黑穗还有气传的特性。
    流行条件:小麦矮腥:冬孢子萌发温度最低不过2摄氏度,最高不过15摄氏度,在5摄氏度光照条件下萌发至少需要21天,盛期出现在56-72天。冬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不高。
    印度: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35摄氏度,最适温度15-22摄氏度,短期光照促进萌发,萌发适宜PH值6.0-9.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光照、细雨多雾的高温天气适宜发病。灌溉过渡,施肥过多利于发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A

    小麦光腥黑穗病

    B

    小麦矮腥黑穗病

    C

    小麦网腥黑穗病

    D

    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小麦腥黑穗病属()侵染的病害。凡是影响小麦幼苗出土快慢的因素,均影响此病发生的轻重,最主要的是()和()。

    正确答案: 幼苗侵入系统,地温,墒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检疫和防治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1.严格检疫,尤其需要严密注意由疫区引进的小麦种子。
    2.病田实行3-4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适期早播,使小麦扬花期避免孢子萌发盛期。
    4.用化学药剂(如福美双)拌种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有土壤和气传菌源,不易彻底防除。抽穗始期喷布萎锈灵,可防止侵染。

  • 第14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 第15题:

    小麦雪霉病、雪腐病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小麦上发生的病害?从症状特点上如何区分这两种病害?


    正确答案: 早春冬小麦
    雪腐病受害叶易破碎,上有灰白色松软菌丝体,并散生茶褐色球形或不规则形菌核,肉眼看来内有许多小黑点,像芝麻粒一样;雪霉病受害叶片不破碎,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也有叫粉红雪腐病

  • 第16题:

    述烟草霜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症状特点:幼苗:叶尖黄—叶片淡黄色小病斑—水渍状—蓝灰色霉层—整株死亡。
    成株局部受侵染:
    叶片黄色病斑—褐色坏死斑—蓝灰色霉层
    芽、花及蒴果中也有病斑。
    成株系统侵染:叶片脱落—茎和根部维管束褐色条斑—矮化、萎蔫—整株死亡。
    病原菌形态特点:菌丝无隔膜,孢囊梗二叉状分支(基部锐角,上部直角);
    孢子囊柠檬形,无色透明,直接产生芽管;
    卵孢子黄褐色—红褐色,周围有光滑或粗糙的外膜,干燥时收缩成棱角状皱纹。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烟草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该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如下:
    ①越冬期特别是1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常年;
    ②雨日多,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
    ③叶面结露时间长;
    ④日均温15—25℃;
    ⑤育苗期和移植大田后有菌源。
    烟草生长期温度高,日照充足,湿度低不利于病害流行。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症状检查、洗涤检验孢子囊、组织透明法检验卵孢子、种苗检验

  • 第17题:

    简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病原菌。


    正确答案: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 第18题:

    问答题
    小麦雪霉病、雪腐病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小麦上发生的病害?从症状特点上如何区分这两种病害?

    正确答案: 早春冬小麦
    雪腐病受害叶易破碎,上有灰白色松软菌丝体,并散生茶褐色球形或不规则形菌核,肉眼看来内有许多小黑点,像芝麻粒一样;雪霉病受害叶片不破碎,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也有叫粉红雪腐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洗涤检验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病原菌。

    正确答案: 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内,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
    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
    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症状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