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铸件时,为了便于冒口对铸件下部金属的补缩而在零件上部多加的一锥形金属层,称为()。
第1题:
()与冒口配合使用,使铸件呈定向凝固,扩大冒口有效补缩距离,减少冒口数目和体积,提高金属利用率,防止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
第2题:
影响冒口对铸件的补缩能力大小的因素,除了冒口本身的形状和尺寸外,还有冒口处金属液的()。
第3题:
铸造工艺余量通常是由()构成。
第4题:
为了保证铸件加工面尺寸和零件精度,在铸件工艺设计时预先增加,而后机械加工时切去的金属层厚度称为()。
第5题:
工艺补正量是在铸件相应部位()上增加的金属层厚度。
第6题:
由于工艺上的原因,在铸件相应部位非加工面上增加的金属层厚度称为()。
第7题:
铸造工艺余量与铸造加工余量不同,它是为了确保铸件的铸造质量或满足机械加工中某种工艺需要而在铸件上附加的部分金属材料。
第8题:
为了防止复杂零件因局部尺寸超差而适当加大铸件部分尺寸称为()。
第9题:
对刚度低的铸件进行镗削加工时,为了防止切削或其他外力造成的变形,应在铸件上设置()。
第10题:
当铸件在机械加工时,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粗基准,而不得不在铸件上附加上去的一部分金属凸台、圆柱等,称为()。
第11题:
加工余量指为保证铸件加工面尺寸和零件精度,在铸件工艺设计时预先增加而在机械加工时切去的金属层厚度。零件上需要加工的表面,应需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为了防止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在冒口的有效补缩范围内,必须保证铸件实现()凝固。
第14题:
浇注铸件时,为了便于冒口对铸件下部金属的补缩而在零件上部多加一锥形金属层,称为()。
第15题:
铸造工艺余量通常由()构成。
第16题:
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与铸件的壁厚有关。铸件的壁厚小,补缩距离长;铸件壁厚大,补缩距离短。
第17题:
冒口补缩给铸件的金属量与冒口本身金属总量的百分比,叫()。
第18题:
当铸件在机械加工时,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粗基准,而不得不在铸件上附加上去的一部分金属凸台、圆柱等,称为()。
第19题:
为了防止复杂零件因局部尺寸超差而适当加大的铸件部分尺寸称为()。
第20题:
对刚度低的铸件进行镗削加工时,为了防止切削或其他外力造成变形,应在铸件上设置()。
第21题:
为了防止铸件冷却而开裂或变形,在铸件某一部位应增设()。
第22题:
为了防止铸件冷却而开裂或变形,在铸件的某一部位应增设()。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