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影响发光强度大小除样品的毒性外,”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的要求,简述如何对发光菌冻干粉复苏后进行质量检验。


    正确答案: 冻干粉复苏2min后即可发光,稀释成工作液后每毫升菌液不低于1.6万个细胞(5m1测试管)或2万个细胞(2m1测试管)(均为稀释平板法测定)。在毒性测试仪上测出的初始发光量应在600~1900mV之间,低于6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2”挡,高于19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O.5”挡。仍达不到标准需更换冻干粉。

  • 第2题:

    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简述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正确答案: (1)样品两次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应≤15%,重复测定时应采取第一次测定时使用的发光菌液,即两次测定应采用相同的菌液。
    (2)苯酚标准曲线按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其抑关率(I)与苯酚浓度C.之间应符合I=a+bC,回归方程应符合统计学检验要求(P<0.90),并且EC50值应在100~200mg/L之间。

  • 第3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若须测定包括pH影响在内的急性毒性,不应调节水样pH。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化学发光定氮时,氧流量过大,有利于氮化物转化为NO,使样品化学发光强度增加。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冻干粉复苏液在复苏数分钟后,在暗室中肉眼应见绿色荧光,否则就不能使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毒性测定最迟应在采样后6h内进行,否则应在2~522下保存样品,但不得超过()h。

    • A、12
    • B、24
    • C、36
    • D、48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判断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在测定有色样品时,先要进行颜色干扰的校正,计算出因颜色引起的发光量校正值。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的要求,简述如何对发光菌冻干粉复苏后进行质量检验。

    正确答案: 冻干粉复苏2min后即可发光,稀释成工作液后每毫升菌液不低于1.6万个细胞(5m1测试管)或2万个细胞(2m1测试管)(均为稀释平板法测定)。在毒性测试仪上测出的初始发光量应在600~1900mV之间,低于6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2”挡,高于19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O.5”挡。仍达不到标准需更换冻干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影响发光强度大小除样品的毒性外,还和温度、样品与发光菌的作用时间有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简述如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正确答案: (1)水样的预处理:若样品含有不溶性悬浮物,必须静置后取上清液。有色样品必须稀释至基本无色或使颜色尽量减淡才可用于测试。测试前加入乳糖使其浓度达10%。
    (2)化学品的预处理:化学品需配制成水溶液,测试前加入乳糖使其浓度达10%。
    (3)固体废物或污泥样品的预处理:按固体废物:水=1∶5的比例,加入三角烧瓶中,在摇床上振摇8~10h,静止10~14h,取上清液,按水样方法进行。污泥应尽可能去除水分再称重,否则需先测定其含水率,然后扣除水分后按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苯酚溶液的保存和氯化汞溶液相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苯酚溶液的保存和氯化汞溶液不同,苯酚母液可在2~5℃冰箱里保存2d,工作液只能现做现配。

  • 第12题:

    判断题
    在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对含有固体悬浮物的样品须离心或过滤去除,以免干扰测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如何设置样品试验浓度组。


    正确答案: (1)探测试验:先按对数系列将样品液稀释成5个浓度:100%、10%、1%、0.1%、0.01%,探测相对发光度落在哪一个浓度范围内。
    (2)正式试验:在所落在的浓度范围内再增配6~9个浓度,增配的浓度应倍比稀释,也可通过查对数表,按等对数间距原则自行确定。

  • 第14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苯酚溶液的保存和氯化汞溶液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在测定有色样品时,先要进行颜色干扰的校正,计算出因颜色引起的发光量校正值。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正式试验中,试验浓度组应如何设置?


    正确答案: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 第17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用鱼在驯养期间应每天三次投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问答题
    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简述如何对测试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正确答案: (1)样品两次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应≤15%,重复测定时应采取第一次测定时使用的发光菌液,即两次测定应采用相同的菌液。
    (2)苯酚标准曲线按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其抑关率(I)与苯酚浓度C.之间应符合I=a+bC,回归方程应符合统计学检验要求(P<0.90),并且EC50值应在100~200mg/L之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用发光菌测定样品的毒性非常简便,冻干粉经复苏后即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冻干粉经复苏后,需经质量检验后方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 第20题:

    问答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正式试验中,试验浓度组应如何设置?

    正确答案: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进行淡水型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冻干粉复苏液在复苏数分钟后,在暗室中肉眼应见绿色荧光,否则就不能使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A

    常用评价指标是LIMac

    B

    LIMac值越大,表明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越大

    C

    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D

    剂量设计一般以LD作为最高剂量组

    E

    与急性毒性试验意义相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如何设置样品试验浓度组。

    正确答案: (1)探测试验:先按对数系列将样品液稀释成5个浓度:100%、10%、1%、0.1%、0.01%,探测相对发光度落在哪一个浓度范围内。
    (2)正式试验:在所落在的浓度范围内再增配6~9个浓度,增配的浓度应倍比稀释,也可通过查对数表,按等对数间距原则自行确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