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拟迁一般气象站现址周边站网分布情况及现址和拟选站址周边气象探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其半径100千米范围内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量少于()个的,要适当考虑区域气象观测站。

    • A、30
    • B、10
    • C、8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对设计站与上下游站平行观测的流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是检查洪水的()

    • A、一致性
    • B、可靠性
    • C、代表性
    • D、大小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渗透观测结束后,在对观测资料收集、整理、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写()。

    • A、观测小结
    • B、资料整理小结
    • C、成果分析小结
    • D、观测技术报告

    正确答案:D

  • 第4题: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米、或海拔高度差在()米以上、或(),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正确答案:2000;100;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者

  • 第5题:

    站址迁移后,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以下需要在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的有().

    • A、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 B、海拔高度差在200米以上
    • C、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 D、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5000米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多选题
    对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进行分析,主要针对以下要素的月值和年值()。
    A

    平均气温

    B

    降水量

    C

    平均相对湿度

    D

    平均风速(2分钟)

    E

    平均风向(2分钟)

    F

    最高气温

    G

    最低气温


    正确答案: C,F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多选题
    站址迁移后,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以下需要在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的有().
    A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B

    海拔高度差在200米以上

    C

    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D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5000米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为了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或海拔距离高度差在()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A

    2000m,200m

    B

    3000m,100m

    C

    2000m,100m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站址变动影响分析材料技术要求》中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拟迁新址从天气站网布局是否合理,疏密程度是否满足与周边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最小间距大于现址的()%的原则。
    A

    70

    B

    75

    C

    80

    D

    8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正确答案: 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要素的月值和年值。
    A

    气压(平均、最高、最低)

    B

    气温(平均、最高、最低)

    C

    平均相对湿度

    D

    平均风向(2分钟)

    E

    平均风速(2分钟)

    F

    降水量

    G

    地温


    正确答案: F,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采用()方法结合。
    A

    差值比较

    B

    标准值比较

    C

    极值比较

    D

    趋势比较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站址迁移后,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程度,提供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的依据,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的要求是()。

    • A、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1000米
    • B、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
    • C、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 D、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正确答案:B,C,D

  • 第14题:

    卫星通信网内地球站调整时,申办人应当提交的材料有()

    • A、《站址调整函》一式二份
    • B、所调站址地域《地球站站址电磁环境测试报告》
    • C、《地球站对微波接力站干扰分析报告》
    • D、使用频率的“频率占用费”缴费凭证

    正确答案:A,B,C

  • 第15题:

    网络结构要求:基站站间距根据电测及仿真分析结果确定,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标准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在密集覆盖区域应小于站间距的()。


    正确答案:1/4、1/8

  • 第16题:

    了了解站址迁移观测资料序列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或海拔高度差在()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进行对比观测。

    • A、1000米
    • B、2000米
    • C、5000米
    • D、10000米
    • E、50米
    • F、100米

    正确答案:B,F

  • 第17题:

    《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拟迁台站现址周边气象台站的分布图要求.提供以拟迁台站现址为圆心,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半径()千米范围内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分布图。

    • A、50
    • B、100
    • C、150
    • D、200
    • E、300
    • F、500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要求利用现址近()年的观测要素数据月(年)平均值序列,对拟迁新址平行观测期的月(年)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A

    5

    B

    10

    C

    20

    D

    3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了了解站址迁移观测资料序列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或海拔高度差在()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进行对比观测。
    A

    1000米

    B

    2000米

    C

    5000米

    D

    10000米

    E

    50米

    F

    100米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为了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米,或拔海高度差在()米以上的,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正确答案: 2000,10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总体状况则按要素的分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若其中()个要素达到3类或4类标准,则认为该台站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较差。
    A

    1

    B

    2

    C

    3

    D

    4

    E

    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渗透观测结束后,在对观测资料收集、整理、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写()。
    A

    观测小结

    B

    资料整理小结

    C

    成果分析小结

    D

    观测技术报告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对拟迁一般气象站现址周边站网分布情况及现址和拟选站址周边气象探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其半径100千米范围内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量少于()个的,要适当考虑区域气象观测站。
    A

    30

    B

    10

    C

    8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